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7-03 02:00: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后人据此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代思想家是(   )
A.李贽
B.顾炎武
C.王夫之
D.梁启超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易号改姓,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最早提出此主张的是顾炎武。故选B。A项反对孔子是非为是非;C项主张反对宋明理学;D项是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君主立宪。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儒家思想主张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种思想在明清之际被进步的思想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巨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官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元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五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一陈被秀《(新青年) 
(1)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如何?(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4)据材料五,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怎样看待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5)在进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提出“仁”和“礼”的学说;(2分)孔子学说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各国,产生广泛影响。(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分)。
(3)朱熹:将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加以弘扬;李贽:否定孔子权威。(4分)
(4)把儒家思想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全盘否定。影响: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2分)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言之成理同样赋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主要结合所学的儒家的主张归纳总结;回答影响要结合材料“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分析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掌握。结合材料“……巨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纪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总结主张;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分析与掌握。结合材料“至论天下之理,……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归纳总结。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与理解。联系所学及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知陈独秀等“把儒家思想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全盘否定”;结合所学回答影响。
第(5)问,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儒家思想也不例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作为后人,应当正确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历程与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B.《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书名《论语》和“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可知讲的是孔子,故A项本身是正确的;C项的“西学东渐”时期应为明末清初的那次西学东渐,时间上与题干中的1691年吻合,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使得C项描述的状况具备可能性;B项可以直接从题干中解读出来。因此BCD均正确。此时期中国文化的外传主要是西方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而不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宣传。因此D错误,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据此可知
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的“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礼是法度的总纲和类推断案的依据。在荀子这里,刑规法度产生于礼义基础之上,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它以礼包法,不主张严刑峻法,兼采众长,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荀子援法入礼,实际上是把法家的法治纳入儒家的礼治系统,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考点 :百家争鸣
点评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揉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走向思想一统的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D.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二千年以来……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占统治地位,A错误。“此其所以无是非也”,体现出压制下的畸形发展以及作者的不满, D正确。李贽是明末思想家,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