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7-03 01:03: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作琅琊台,立石刻”。图2为琅琊石刻拓本,内中有“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字样。这些文字内容反映出秦始皇立琅琊石刻是为了

①宣示皇帝权威?②宣扬君民同乐
③强调国家统一?④推行郡县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和图片信息中可知,“今皇帝并一海内”可知③正确;“以为郡县”可知④正确;“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作琅琊台,立石刻’”,可知①正确;材料中没有宣扬君民同乐的意思,②不正确。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关于图片漫画类试题,关键是要对题目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判读,一般应做到“四审”“三判”“二补”。 对图片漫画要“四审”:一审图片漫画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二审图片漫画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三审图片漫画的关键信息;四审多幅图片漫画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对备选项要“三判”:一判是否符合图片漫画所反映的史实;二判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判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对图片漫画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二是要以文补图。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你知道周总理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原则的吗?
A.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B.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C.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
D.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求同存异”这一方针是在什么形势下提出的。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但由于受帝国主义挑拨,部分国家开始攻击共产主义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周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段,提出“求同存异”,即在国家利益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此题很多同学会出现经验主义错误选A。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由于美国的敌意态度才使中国的外交出现一系列阻碍。 回答此题应注意会议的特点是没有美国等参加,所以应将A排除在外。BCD三项就比较好判断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儒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具有神学倾向
C.宋代儒学新在儒学哲学化
D.明清时期儒学走向极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促使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根本动力是
A.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B.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C.科学技术的发展
D.区域集团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这种发展自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本题考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是动机目的,B、D两项是一体化的表现,故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在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
B.鸦片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郑和下西洋之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中国新的经济力量比较弱小,不足以分解封建的经济方式。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开始解体,它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