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9 12:35: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康有为和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机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晚年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重大的进步
B.都建立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
C.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都主张改变中国的政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孙中山晚年在思想和行动上有了重大的进步,如接受共产国际的帮助,同意和共产党合作等。而康有为晚年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坚持君主立宪制,成为保皇派。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观点反映了
[? ]
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B.西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
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1)依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后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与1905年有何新变化。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
?
(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
?


参考答案:(1 )态度: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举措: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
(2 )目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抑制贫富分化;实现阶级平等。基础:大力发展实业( 或资本主义工商业) 。变化:1905 年办法是实现平均地权,将土地国有,做到家给人足。1924 年的办法增加“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
(3 )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宽,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原因:①经济:新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社会物质财富剧增。②政治:战后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思想: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思想的发展。
(4 )启示:依靠科技发展推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重视民生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统治者(统治阶级)注重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