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1:02:43
1、判断题 我国历史上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是指
A.1959~1961年
B.1960~1962年
C.1953~1956年
D.1949~1952年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是组合式的选择题可用排除法。韩非子是法家人物的代表,但是他在教育上无重大贡献。其他三位即使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故C是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1)劝农桑、薄赋徭;(2)给复三辅地;(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4)南北中尚禁浮巧;(5)省功费力役;(6)广言路;(7)杜谗口;(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9)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11)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涉及面广;重视农业生产。影响:显示了武则天杰出的政治才能;争取了民心,为她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由于武则天的举措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打击了反对势力和门阀势力,所以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主要评价了武则天的用人措施,既指出她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武则天的评价。第(1)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即可;“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回答。第(2)问,考查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历史作为一种认识的客体可以被人类认识,但认识的主体需要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们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认识历史
B.研究历史应尊重史实,反映真实的历史
C.历史客观事实无法被后人主观认识
D.史学家研究的历史是其思想认识的产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材料已经强调了历史认识要“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可以直接排除A;由“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也无法否认”及客观立场等信息可知研究历史需要尊重史实,反映真实的历史,B符合题意;C、D的表述均与题意不合,故本题应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柬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的,属于新派人物。?——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飘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3分)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0分) (1)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抵抗外来侵略(或报仇雪恨);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2分,任答两点即可)
(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3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但终因历次运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小。(3分)或不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活动持久、深入,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广泛并逐渐深入人心。(3分)(任选一种观点回答即可)
本题解析:(1)侧重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注意材料信息“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 “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
(2)让学生分析材料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气象,“不剪发不算革命”“在服饰上”“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考查学生论证、探讨与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准确理解材料,能够归纳出材料的主要观点,其次是要明确你自己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必须结合相关史实对你自己的观点作出论证。这种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当前高考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点评:解答历史材料题的方法可归纳为四步。即审题、读题、链接、答题。审题就是审读设问.明确问题要求是作好材料题的前提。审读设问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去解答材料题。读题就是读懂材料.这是作好材料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读材料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地方,甚至画出关键的词句.以便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第三遍重点读,即结合前后设问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时除了正文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链接就是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关系.这是解答材料题的关键。首先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确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寻找热点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将教材内容与热点结合起来。答题就是精心作答.这是解答材料题的落脚点。一般而言。作答的方法有三:一是直接引用材料中某些词句来回答。这是指材料的语句本身较为明确地反映了材料内容,又符合设问要求:二是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材料中寻找答案。找到材料与教材的关联点后。可根据设问联系教材的相关结论.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语句作答:三是根据材料概括提炼。列出答案。既不用教材内容直接作答。也不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与此同时.还要表达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以上四个步骤有的有先后.有的则是同时的.只要平时按步骤有序地多练习多作题.也就能够掌握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