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1:02:43
1、判断题 资料记载:元月十五日,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描述了佛教的盛行场景,不仅民众对佛教极力追捧而且政府也积极支持和鼓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在唐代出现,因为唐代对宗教持宽容和开明的态度,允许各种宗教势力自由发展,故答案选A,B项佛教刚刚传人中国,C D两项理学处于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希腊先哲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格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更加注重伦理道德,他提出了“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
B.商品经济发达,经商致富者多
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D.普遍推广牛耕,兴修塘堰,开辟良田沃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审题时要抓住题干中“最主要的原因”的限制条件。以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北方人民的南迁提供了江南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条件和技术条件,提高了江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史实,A、D两项是次要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欧洲的联合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欧洲自身的国际地位,也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欧洲联合首先从煤钢联营开始,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B.使欧洲国家之间避免战争
C.为政治一体化铺平道路
D.推动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分)户籍制度改革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沿用至今。
——《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二?中共中央在发展工业化早期谈过:“既要工业化,就会要提取农业剩余,只能让农民做出牺牲。”之所以赶农民出城,并不是为了保护城市人的利益,而是要保证工业化。这就是社会平等与高速度的工业化建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果。
——凤凰视频《中国户籍制度变革实录“户口”》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与“五四宪法”相比在户籍管理上的变化之处。(4分)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材料三?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去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这样的规模在世界上相当于第五大人口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新华网《十八大报告传递行政、户籍制度等改革新指向》
(2)材料三反映出中共十八大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怎样的“新指向”?(2分)
材料四?户籍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存在着,它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非中国所特有。但我国户籍管理立法建设滞后,当代中国的户籍身份仍具有等级性和世袭性;户籍迁移实行事前许可制,与国际惯例不符……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
(3)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变化:居民由自由迁徙到受到严格限制;特别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4分)原因: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带来严重压力;农业支援工业、农村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4分)影响:进一步规范了全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对迅速恢复战后经济、稳定城市秩序以及计划经济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4分)
(2)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分)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借鉴国外民事管理制度;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4分)
本题解析:(1)答案就在材料中,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可知首先是特别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其次是居民由自由迁徙到受到严格限制;原因的分析根据材料中“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可知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
(2)根据材料中““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让农民工真正转移成市民,不仅关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可知是要让进城务工的人口市民化,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3)有材料的信息“但我国户籍管理立法建设滞后,当代中国的户籍身份仍具有等级性和世袭性;户籍迁移实行事前许可制,与国际惯例不符……”可知,现行户籍制度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再者最大的现实是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还有借鉴国外民事管理制度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