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9 10:59: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材料一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从来读儒家的书的,总觉得他有一个矛盾,便是他忽而主张君权,忽而主张民权。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主张的主要意图。(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学术三方面,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的具体表现。(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基本主张:君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2分)
意图: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让文化“一统”成为政治“一统”的根基,以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4分)
(2)表现:政治上: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注重实学,经世致用思潮。(6分)
(3)理解:儒学从汉代起,成为正统思想,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2分)早期儒学的“仁政”、“君轻民贵”等原则是民本思想的基础,在明清之际,发展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4分)


本题解析:(1)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和了解,基本主张可依据“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统于天下”等信息并结合课本所学来进行解答,主要意图需要结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背景进行回答。(2)考查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涉及到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三大思想家的思想进行比较,找出他们主张中在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的共同点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结合前两段材料,一是汉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受,二是明清之际反君权倡民权,这样便能印证材料三的观点,然后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进行简单的论证说明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四?夫治天卞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4分)
(3)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君权神授(2分)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2)“天下为主君为客”,或: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3)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第(1)问,概括材料一,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实质是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第(2)问,概括材料三中黄宗羲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据所学知识,这一主张的进步性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第(3)问,材料三、四与材料一相比,政治思想变化的表现有:由君主专权到限制君权,君臣之间由主奴关系到君臣平等。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腐朽性进一步暴露;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民主思想萌生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儒家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是?的建立(?)
A.太学
B.书院
C.国子监
D.理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材料一:如图,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这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成以孔子这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四:“孔子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棒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参考答案:(1)孟子和荀子(2分)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3)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分)
(4)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2分)
(5)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2分)


本题解析:(1)根据他们的观点不难分析得出,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施。(2)根据材料可知,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这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咸以孔子这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说的是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4)汉代以后,皆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原因是在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后世世代尊孔。(5)对传统文化英爱应该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点评: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西汉时期确立了统治地位;宋明时期出现了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出现了批判思潮。此发展历程,学生应该明白。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新中国初期中苏是结盟关系,而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说明中国不再和苏联结盟,这是中国不结盟政策的体现。故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