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29 10:59:5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清时期,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②政局相对比较稳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③抗击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④粉碎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根据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条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③错误:其间抗击的日本倭寇、沙皇俄国等不是资本主义列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东西方如何对待人性态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东方的“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东方“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东方的理学家提出的“致良知”是强调人内心的自省;故同时符合西方“不禁人的本能”中国“独禁本能”要求的是C。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思》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4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l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 重于个人道德。(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会晤,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申,四国远在国际法治、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由各国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级世界。
材料二:在二十国财长会前,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财长高调聚首伦敦,定调两大主轴,首先力促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的份额和世界银行6%的份额转移到新兴国家,实行时间就是现在。其次,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不要解除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政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9月8日)
材料三: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布莱德福德说:“G20的核心思想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干预全球金融体系,这取代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政府不管’的治理理念。”“要协调治理世界经济,少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没有选择G8而是选择G20联合应对。”
——南方网(2009年9月29日)
材料四:在奥巴马访华前的仅仅不到10天时间内,中美贸易战在全球经济期待复苏背景下,在两国高层领导人为此频繁往来的节骨眼上,已经全面开打。2009年11月5日和6日,中美双方在多个方面进行贸易制裁与反制裁。
——《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金砖四国”的目标是什么?它反映了哪些国家的利益要求?(4分)
(2)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这些观点说明了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目标:推动国际民主平等和多极化的发展;在世界金融领域取得较多的发言权;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利益要求: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求。(1分)
(2)观点:G20干预国际经济的目的是维护全球公共利益;对国际经济的干预要注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展中国家是协调治理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力量。(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说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挑战能力增强;发达国家力图维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注:材料一?为?1958年,英国艺术家杰劳德·霍尔通?(Gerald Holtom)设计的反战标志。?材料二
为(中东地区)加沙血流成河,西方国家和 联合国却熟视无睹。)—伊朗漫画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反战标志出现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东问题的形成原因。中东问题的焦点是什么?(4分)
(3)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请你设计一幅“反战”宣传标语。(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