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0:46:09
1、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依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有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材料二?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湾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200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20周年。总长169.5公里的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13日,15道防线隔离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但直到1989年1月19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仍坚持“柏林墙还能存在50年,甚至100年”。谁也不知道,丧钟即将为柏林墙敲响。同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德国历史上痛苦的一章宣告结束。——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及其主要依据。(2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其倒塌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2分)
参考答案:(1)两岸关系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3分,答出三点即可)
(2)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1分);依据: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2分)
(3)建立的原因:“冷战”和德国分裂。(2分)
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2分)
(4)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分,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时要注意关键词“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在回答第(4)题是需要把材料一和材料三综合考虑。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有经济联系的加强、亲情因素,德国统一的因素有国际形势和民心所向。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鳊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尸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即可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欧洲在混乱的10世纪后的复兴,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市和商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这一发展,为欧洲从一种乡村的农业社会演化到一种城市的工业化社会奠定了基础;这一演化后来还具有了全球化的意义。”“这一发展”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
A.封建主义方式
B.小农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地主经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世界从农业文明发展为工业文明,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意味着美国彻底放弃了遏制中国政策
B.省略部分应是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对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D.尼克松否定了福斯特·杜勒斯的对华态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说明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当时世界和中国有巨大的影响,C项最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万隆会议于1955年召开, 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主旨不符。
点评:中美建交深受二战后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美国经过二十几年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逐渐意识到外交政策的失败,而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不得不考虑改善中美关系;②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屯兵于东北造成威胁,也要改善中美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缓和、乃至建交,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愿望和利益;③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同时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3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 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确.有些学者认为自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公元前221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发生过如此剧烈及根本的社会和思想变革。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是指什么?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能够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治观念发生了哪些变革?发生变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5分)
(3)民国初年发生的这次思想变革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3分)
参考答案:(13分)
(1)变革:百家争鸣。 (1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分)
(2)变革: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民主共和思想兴起。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中国的发展。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④启蒙思想的传播。(5分)
(3)变革:新文化运动。原因:①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②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③促使更多的人迫切追求民主、科学、真理、进步。(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