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29 10:39: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
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
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
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
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
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西装和中山装
?
图三:“文革”时期人们的穿着

图四: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5分)
(3)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8分)
(4)在材料三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
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6分)
(5)综合以上认识,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严格的等级制度。(2分)
(2)主张:主张易服。(1分)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4分)
(3)政治、思想因素:图二:政治上: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图四: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答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思想上:改革开放,打破个人崇拜,思想获得了解放,审美多元化。(言之有理即给分)(8分)
(4)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4分)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目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2分)
(5)影响因素:①物质生活水平;②思想开放程度;③社会政治气氛。(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社会习俗的相关知识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康有为的主张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图片结合相关历史事实即可得出答案。
第(4)问,根据图片,结合生活习俗的变化即可得出答案。
第(5)问,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5分)
铁路是各国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铁路建设的发展,关系到各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第3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10分)


参考答案:
(1)(15分)同:政府通过立法对运营企业进行干预
异:清政府:华商兴办铁路则给予鼓励;外商附股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不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美国:运价应该公平合理;禁止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成立委员会监督企业运营
背景:清政府:帝国主义争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认识到铁路重要;清政府无力修筑铁路
美国:铁路公司的价格战影响经济稳定性;铁路公司垄断经营损害公共利益;
(2)(10分)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铁路的要求;加快我国铁路建设速度,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拓宽筹资渠道;对传统的铁路建设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是深化铁路改革的一条新路;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本题解析:(1)从材料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政府都曾经对修筑铁路事业进行国家的干预,但是二者干预的角度并不一样。清政府鼓励民间资本修筑铁路,如果不得已搭附洋股,也不要超过华商所在的份额。美国则主要关注的是美国的铁路价格战的问题。中美两国对铁路干预的不同反映的是国情的不同。(2)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铁路事业,合资建设铁路对于推动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深化改革的一条新路。只要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12分)


参考答案:
19世纪末,孔孟之道仍是传统的官方学说,但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历史根据。(4分)
中华民国成立后,孔孟之道失去了官方权威地位。但袁世凯为称帝需要,大肆宣扬儒教、祭孔尊孔,成为一场闹剧。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西文化论战的焦点。五四运动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一部分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心目中仍然居于坚实的地位,如章太炎提出新旧调和论,梁漱溟则提出儒家文化优越论。(8分)


本题解析:需要把握2点:在近代中国社会进行分析、变化与背景需要一一对应分析。根据中国近代史中涉及儒学地位的历史事件,主要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再结合其历史背景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资产阶级国家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议会主要掌管立法权,在代议制日趋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权力职责与其他机构的权力职责实际上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资料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
⑤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数据一可看出柳宗元认同秦始皇建立帝国,并以郡县取代封建的作法,虽然秦始皇是为了维持嬴姓政权万世不衰,但却也使天下人得到好处,故①可选;柳宗元为唐代人,他所处的时代正值藩镇跋扈,中央政府权力衰微,故柳宗元作〈封建论〉强调郡县制是大势所趋,藉以提倡中央集权。黄宗羲则为晚明时人,当时宰相制度已废除,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因此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批评皇帝制度是为满足君王「一己之私」,政事的处理完全依凭皇帝一人的意见与好恶。两人虽均对皇帝制度发表意见,但立论却完全不同,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因而有不同的见解与主张,不能说谁是谁非,故②③④皆可选,而⑤不选。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