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九)

时间:2019-06-29 10:33:5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A.王夫之
B.黄宗羲
C.顾炎武
D.谭嗣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顾炎武在《日之录》提出的观点,“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确“亡国”是封建王朝的更替,“亡天下”则是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C为正确答案。近代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6分)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的同时,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然而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 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梨洲”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1)主要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任两点4分)
(2)新发展:启蒙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2分);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以理性为思想武器,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的蓝图。(2分)
作用:启蒙运动冲击着欧洲封建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分)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的思想。(2分)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分)
(3)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6分)
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资产阶级国家蓝图。(6分)


本题解析:第(1)题由“黄氏”“《待访录》”可知“梨洲”就是黄宗羲,“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还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
第(2)题第一问,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根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第二问,“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可知,启蒙运动冲击着欧洲封建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的思想,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第(3)题从17、18世纪中国、世界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来说明。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缺少宽松的政治环境,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思想上,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资产阶级国家蓝图。(6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学?黄宗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9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6分)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2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利于农民生活稳定;本质上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4分)
(2)工商皆本。(2分)明清之际,工商业繁荣;新思想产生。(任答一点给2分)
(3)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4分)
(4)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2分)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3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通过材料的理解可以概括出是关注民生或是以民为本。第二问的评价可以从农民和君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关注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利于农民生活稳定;从阶级立场来看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工商皆本。对于这一思想的背景可以从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和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新思想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知最初的办法是平均地权。第二问结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三问结合材料的时间1924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是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福利制度的。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经济政策·以农为本;中国传统文虎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工商皆本;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可知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本题选B,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D.都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和朱熹都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都含有唯心主义的思想,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教义形成的新儒学,而董仲舒的思想没有,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董仲舒、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