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0:14:36
1、选择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曾经历过“小国寡民”时代,并且成为后世不断回味的政治素材。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有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孟子追求的“仁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要求选出与“小国寡民”有关的选项,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④ 两项,老子向往的是“小国寡民”的原始农村公社,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特点,②③两项,无论是孟子的主张还是罗马法建立的基础都强调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小邦小国”,故答案选C项。
考点:中西政治文明模式比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就内容而言该题要求比较相同的内容,也就是共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这些邮票,纪念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材料中反映出这位思想家的哪些主张?(6分)
(2)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近年来我国电视台陆续播出关于孔子的电视节目,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史学家有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即矛盾又统一的”。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均企望解决什么社会问题? (6分)
(4)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8分)
时代 | 人物 | 主要思想主张 |
战国 | ① |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
荀子 | ② | |
③ | 董仲舒 | 天人感应说 |
南宋 | ④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 |
参考答案:(1)仁;礼;正名。(6分)
(2)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6分)
(3) 解决社会动乱,达成社会稳定和政治大一统。(6分)
(4) ①孟子 ②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 ③西汉 ④朱熹(8分)
(5)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材料中的“克己复礼为仁”足以证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仁”和“礼”。而材料中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足以证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还包括“正名”的思想。本题属于简单的问题,从材料中是非常容易概括出来的,不过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所有的思想主张概括完整,并且要注意在概括时一定要非常简练。
(2)“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新意的问题,在做此类题时要熟记一些万能答案。例如,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目的是一定要是使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一定要是使传统文化为社会现实服务,传统文化尽管是时代的产物,但是传统文化当然也有符合当今实际需要的部分。此题和当今文化建国是密不可分的。
(3)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的确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矛盾是指治国的理念、治国的手段、治国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主张德治、以德治国,一个则主张法治、依法治国,但是二者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乱问题,从而达成社会稳定和政治统一、政局稳定的目的。所以,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均企望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指去解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乱问题。
(4)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指的是孟子的主张,所以①所代表的是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也是荀子的思想观点,所以②所代表的就是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等等。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所以③所代表的就是西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是朱熹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所以④所代表的就是朱熹。
(5)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早期启蒙思潮”指的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所以,“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一定要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当时的经济基础来进行分析即可。当时的政治体制是指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例如,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表明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当时的经济基础是指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具备了“早期启蒙思潮”的经济基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战国时期,提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尚贤”、“节俭”,属于墨家的思想。A孟子主张“仁政”;B庄子主张“无为而治”;C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均和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法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儒家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仁政”,这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道”“无为”,墨家强调的是“兼爱”“非攻”,所以都与题干不符。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明末清初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知识分子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经世致用”,这种现象 ( )
A.是专制政治暂时弱化的结果
B.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C.是知识分子反思晚明理学空谈心性之弊端的结果
D.是西方启蒙思想传播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世致用”强调做学问应该有所用,而不能空谈义理。这是对宋明理学以来空谈心性之弊端的一种反思。故选C。A项错误,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强化,而不是弱化;B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刚产生还很微弱,尚未形成一种思想潮流。D项错误,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是在19世纪后期。
考点:明清进步思潮
点评: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在对宋明理学思想反思的基础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等。解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