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8 12:36:0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漫长又艰辛。风雨彩虹后,必将比蜜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贸易的合理性探寻 ?
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只要有分工就有交换(贸易)。根据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学说,一国即使所有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比别人低,所有商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各种商品劣势程度上存在差异,也可以参与分工,并获得益处。
(1)假设A、B两国的两种商品生产情况如表所示,若A、B两国都参与国际贸易,A国应该生产哪种新产品(不考虑新产品质量等其它因素)?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理想变成现实的努力 ?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过程。
——黄邦和《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2)依据材料归纳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文明之花的感同身受 ?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的状况: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百口莫辩的是是非非
《2014年:下一个世界末日》,书名耸人听闻,却是一本严肃读物,主题关键词是全球化和国际主义。作者尼克拉斯?鲍伊是著名的未来趋势预测专家,剑桥大学学院院长,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发生在最近这三年(2009~2011)冲击了全球的政治经济金融危机,剖析了阻挠世人正确认识这次危机的国家观念,提出了在未来如何解决国家认同的建议,以专求为未来寻求一条正确出路的可能。
——摘编自《上海证券报》?

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以“携手中国制造”(MADE?WITH?CHINA)为主题的30秒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播出,这是“中国制造”的首个形象宣传国家公关活动。
——摘编自《中国经济导报》?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发表对全球化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呢绒。理由:A国家单位时间呢绒总产量与B国家差距小。(A国家单位时间葡萄酒产量与B国家差距大)
(2)结束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或者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3)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流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合理对策,积极应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解读这个命题的内涵说明?(?)
A.当代史意味着为期较近的过去的历史
B.当代史是自我认识在历史中的再现
C.当代人可以随意解释一切过去的历史
D.历史研究应当注重揭示历史规律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在五四之后其刚萌生为一个学科时就有不同观点。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学者注重从近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就是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整体的社会运动和社会飞跃,革命以及政权鼎革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
观点一: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2分)
史实:1840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等一系列侵略战争,(2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战争失败,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丧权辱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2分),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分);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国共合作领导了反帝反军阀的国民大革命,中国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这一观点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基本发展内容,但是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主要强调革命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2分)
观点二: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2分)
史实: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即经济领域里的工业化(2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及社会生活的变化(2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科学和理性思想的传播。(2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近代化创造了历史条件。(2分)
用近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角度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2分)
观点三: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2分)
史实:参照观点一和观点二的史实。


本题解析:
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即可。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的过程,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史。史实可以用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但用近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涵盖了像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比革命史角度广泛得多,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欧洲共同体成立后,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合作①建立关税同盟②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③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④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欧共体下的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的加强合作,比如经济上资源、科技的共享等,但各成员国并没有完全的跨越自己的主权、独立。欧共体下的法国还是法国,德国还是德国,故可以把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排除掉,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德的议会制度都得到发展,但英美的议会政治远比德国的成熟,形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不同
C.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
D.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因为俄国采用的农奴制改革,和德国采取的王朝战争,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专制传统较为浓厚,而英美则是通过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被大部分扫清,尤其是美国,根本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民主氛围更加浓厚。A本身的表述就有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按这个说法,德国议会政治理应比英国成熟,而事实上不是。
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经济模式随之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模式的确立、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可以分为民主和专制两类,美、英、法属于民主类型;而德、俄、日三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专制色彩。形成两种不同模式的根源
①美、英、法三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扫荡了旧的统治势力和基础,并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启蒙思想的理论为武器,使广大群众接受了革命洗礼,专制主义很难再行得通。
②德、俄、日三国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时,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德国通过王朝战争、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没有经历真正接受过革命洗礼。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政权由原来的统治者执掌,所以必然采取专制主义的手段进行统治,以维护自己的特权,但又都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采取资本主义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形式。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近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这种积极的趋势是难以抗拒的历史洪流。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