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8 12:33: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以下标志不属于国际经济组织的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是联合国徽记,联合国是政治组织。B是世界银行标志。C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D是世界贸易组织标志,B、C、D都是国际经济组织。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原因是
A.美国侵略朝鲜并迅速向中朝边境进犯,威胁中国安全
B.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并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陕,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C.美国在军事上包围中国
D.美国在仁川登陆,扩大朝鲜内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B、C只讲了中国方面的原因,D只讲了朝鲜方面的原因,表述都不完整,只有A表述全面,特别突出了“美国向中朝边境进犯”,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战争题材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重要的地位。下列战争电影宣传图所反映的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
①?②?③?④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①是抗战时期,时间是1937年12月;②是土地革命时期,时间是1927年;③是解放战争时期,时间是1947年;④是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拥军爱民运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产品供求矛盾突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保证人民的基本要求,措施之一就是发行各种票证(见上图)。1954年,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稳定物价除上述措施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票证终止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政策?试概括其历史意义。
(5)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困难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措施: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统一财经。(3分)
作用:结束了我国连续使多年的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2分)
(3)原因: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粮食供需矛盾得到缓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3分)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责任制;(1分)它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分)
(5)国情(实事求是的原则、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或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均可)(2分)


本题解析:
(1)该特殊意义的作答,可结合大生产运动的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
(2)该回答关键在于把握好基础主干知识,后一问从直接作用和主要作用两方面入手。
(3)根本原因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入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根据材料和课本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5)不同历史阶段的方针政策由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文革”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迫害;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阐明了文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命运,分析各个选项,,首先排除B,因为B说法太绝对。再排除D,它只说明了题干的前半句,而不能说明“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一现象。A项与题干重要信息“文革”没有关系,排除A,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全面分析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