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北魏孝文帝改革》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8 12:24: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从正音。年三十以下,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中心内容:推广汉话(汉化政策)。策略:按年龄逐步推行;严厉惩罚故意违反者。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理解:该观点是片面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
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阶级建议?③为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④北魏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前提,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成为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成为必然的选择。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阶级建议③为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④北魏统治面临全面危机都符合史实,故应选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可以分为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都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 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