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8 12:23:3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统一币制,确立银本位,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并规定其他发行银行原有流通市面的钞票,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凡手中持有的银币或生银应到指定银行兑换;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8分)


参考答案:(12分)
(1)国内货币制度混乱;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巩固统治,发展经济。(4分)
(2)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加强了政府的经济控制力,推动国家垄断资本形成;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8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原因的回答,依据材料中“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这两个关键的信息,得出答案。第(2)问作用的回答,可从稳定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缓和经济危机、密切世界经济联系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7年中国国内某报刊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D.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内容是批判“包产到户”的观念,这说明的问题只能是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其它各项结论只通过材料内容不能确定。A不对,该报刊反映了左倾观点;C不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在1953-1956年;D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l—700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能够研制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外国先进技术的运用
③日益强大的国力的支撑 ④科技人才的刻苦攻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科技领域里的巨大的发展,这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结果,得益于科技人才的刻苦攻关,也得益于日益强大的国力的支撑。因此①③④都是正确的。故选C。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700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分别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客机和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的列车,并非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因此②错误。
点评:当今世界和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相关的科技成就学生应该清楚,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科技等方面。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清圣祖实录》卷62(康熙十五年,1676年谕令)
材料二?论者以古法今法(指西法)之不同,深不知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测量不已,岁岁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术也。
——康熙帝《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材料三?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熙帝在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做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康熙“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9分)


参考答案:
(1)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自己身体力行;劝导官员学习西学。(9分)
(2)康熙学习自然科学是出于个人爱好,而非取之所用;天朝上国思想浓厚;农耕经济模式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思想的限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6分)(答对四点即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康熙帝对待西方自然科学的做法以及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原因(1)从材料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采取了各种措施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比如允许外国传教士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劝导官员学习;(2)康熙帝不改变生产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上是小农经济;思想上受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据统计,在抗战时期,大后方主要产品的产值中,私人资本工业所占比重由1938年的78.8%降至1944年的46.3%。1947-1948年,国统区私人工业资本仅仅恢复到1936年水平的78.6%。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②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③日本在华大量开设工厂?④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大后方”和“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并且开始萎缩,其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掠夺、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与排挤;而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掠夺资源、劳动力和吞并中国企业,不包含大量开设工厂。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