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2:23:33
1、判断题 (13)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进行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苟况《苟子·性思》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4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5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王阳明:致良知。苏格拉底: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知德合一。(4分)
(2)途径:孟子: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王阳明:知行合二。苏格拉底:美德由教育而来。(4分)
(3)共同问题:道德问题。(l分)侧重点:东方思想家侧重于社会公德。苏格拉底侧, 重于个人道德。(2分)目的:东方思想家主要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苏格拉底主要是为了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退的城邦制。(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经过“文化大革命”,党和人民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得到的最深刻教训是(?)
A.反对个人崇拜
B.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方案 | 粮产量 | 棉产量 | 钢产量 |
方案一 (1955年夏) | 4600亿斤 | 4300万石 | 1100万吨 |
方案二 (1956年1月) | 6400亿斤 | 7000万石 | 1500万吨 |
方案三 (1956年8月) | 5000亿斤 | 4800万石 | 1050万~ 1200万吨 |
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3)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本题解析:材料一给出“二五”计划的这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左”倾冒进思想抬头。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此时是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从材料二中反映出“左”倾冒进思想抬头。材料三因为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趋于理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中央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转变为国营企业
B.合理调整工商业
C.扩大企业自主权
D.全行业公私合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请回答:
(1)三位伟大人物分别指谁?(3分)
(2)三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什么?(4分)
(3)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他们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