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8 12:22:5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图被报道的事件发生在哪一时期?(?)

A.过渡时期(1949-1956)
B.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期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以上思想及活动
A.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B.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
C.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反映的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结合“《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的信息,可判断考查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A项正确。儒学取得正统地位是在西汉,B项错误;儒家学派基础的奠定是在先秦,C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这表明 (?)?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中缅两国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边界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此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选项A、B、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13年5月,台湾一艘渔船在屏东县东南约180海里处遭菲律宾军舰射击,一名船员身亡。中国政府表示强烈谴责,台湾也很快向与菲律宾有争议的出事海域派出一艘军舰和3艘海巡船,捍卫海域“主权”以及渔业资源。这说明:
A.台湾当局认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原则
B.国家主权利益高于一切
C.将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出台有利
D.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国共两党已经达成一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信息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材料并未涉及关于台湾认同两岸社会制度的信息,因此排除A项。C项逻辑关系错误可排除。材料中台湾方面也与菲律宾面面宣示“主权”,说明两党在这一问题上并未达成一致,排除D项。当菲方在中国海域射杀中国船员时就意味着对我主权的挑衅,大陆与台湾作出的反应都说明了国家主权利益高于一切,因此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34分)计时——记时——纪史
材料一?公元前431年,底比斯军队入侵普拉提亚。关于此事发生的年代,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记为:征服优波亚后缔结“三十年和约”的第15年,即阿尔哥斯的克里西斯担任女祭司的第48年,斯巴达的埃尼希亚斯担任监察官之年,雅典的执政官皮托多鲁斯的执政任期内……
公元前431年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如下记法:周考王十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五年,赵襄子四十五年等。
(1)概括材料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6分)
格林尼治时间大事记

1840年前
格林尼治时间由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响力有限,英国各地城镇仍遵守地方时间
1847年
英格兰和苏格兰铁路时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时间,以克服计时不同给交通造成的混乱局面
1851年
600万游客乘火车到伦敦参观世界博览会,首次体验标准时间体系
1880年
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全英国唯一的、法定的时间标准
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4分)分析国际标准时间形成的历史条件。(8分)
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特点:没有通行、统一的纪年方式。(2分)
历史状况:当时各区域政治分裂,邦国林立;(2分)经济交流范围相对狭小;(2分)文化发展相对多元,社会缺乏对统一纪年的需求。(2分)
(2)阶段和理由:(示例)
第一阶段:1880年前,格林尼治时间成为英国标准时间;(2分)
第二阶段:1880~1884年,英国标准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2分)
历史条件:
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现代交通、通迅的出现,产生了确立统一标准时间的需求和技术条件。(2分)
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世界各地人员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往来范围不断扩大,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3分)
③英国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国,在全球拥有众多殖民地,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确定标准时间和推动其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分)
(3)示例1: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分)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2分)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2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2分)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2分)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2分)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曲折、缓慢。(2分)
示例2: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3分)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分)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3分)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4分)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2分)
示例3: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2分)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4分)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2分)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分)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题从国际标准时间变化入手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特点”从材料信息看出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纪年。“状况”主要从各区域之间的关系、交流、文化发展、社会要求等角度分析。
(2)“阶段划分”根据标准信息可分为两个阶段:1880前、1880—1884;依据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归结即可。“历史条件”主要从工业革命需求、世界市场发展、英国的国际地位等角度分析。
(3)是开放性的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解读”,只要能够体现出完整的逻辑关系,归结全面、准确即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的政治经济概况?希腊城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一体化的形成;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通商口岸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计时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