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8 11:21: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新变化的是( )
A.粮食统购统销
B.衣着五彩缤纷
C.“安居工程”
D.“菜篮子工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统购统销政策是建国后人民政府为解决当时粮食的购销矛盾而采取的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A.主要是为了解决八路军的粮食和武器的供应问题
B.它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C.八路军三五九旅是大生产运动的先进代表
D.主要是因为八路军在抗战中急需扩充实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开展大生产运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 国民党的封锁造成的根据地的经济困难。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 以下表述不符合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秩序的是(?)
A.“尚贤”,唯贤是举
B.“尚同”,道德自觉基础上实现礼乐教化
C.建立下级服从上级的极权社会
D.“尚力”,肯定劳动最光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尚同的意思是,上天“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通过哪些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①直接投资?②加入官股?③收买、敲诈?④没收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建立“幼有所教,壮有所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梦想和追求。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摘自《孟子》
材料二?“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乃采取民生主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万不能及的……统计上,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企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后调整为每小时1美元。还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1935年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材料四

二战后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
材料五?在1958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人多,地大,生产规模大,各种事业大;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对农民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及其实践效果。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从罗斯福新政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的变化有何突出特点,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5)依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革分配制度两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1)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意义:一方面可以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些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巩固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2)吸取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提出平均地权。
效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特点:①保护工人的权利,通过立法确立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间。②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股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原因:①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4)主观原因: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教训: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5)发展生产是第一位的,是改善民生的物质保障,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就会使发展生产增加的物质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从而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因此,应当将发展生产与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应当将两者割裂。


本题解析:第(1)问,抓住孟子的“仁政”主张即可作答;第(2)问,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即为“平均地权”;第(3)问,材料三、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社会化;第(4)问,关键是明白人民公社化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实际;第(5)问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