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11:21:42
1、判断题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3分)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三
图一:胡锦涛发表应对金融危机的演讲
图二: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作出郑重承诺
图三:中国政府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图四: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会议
请回答:
(1)美国蔑称新中国为“海盗”式国家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4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4分)
(4)材料三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1)冷战(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一边倒。(4分)
(2)由敌对到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分)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建交热等。(例举两点给4分)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国力。(10分)
本题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中文字分析时代背景,从材料中“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说明美国对中国持敌视态度,从而说明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存在差别。针对美苏两大阵营的存在,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由材料一中“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到材料二中的“破冰之旅”,可见美国对中国态度由敌对到缓和。转变的原因敌对到缓和。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分)
问由材料一中美国对中国明显敌对到材料二中的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可见美国对中国态度由敌对到缓和。转变的原因美要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各自内部去分析原因,同时要知道外交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3)问实际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本题学生容易回答成,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所以要注意结合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来回答,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日本与中国邦交正常化,此后出现与中国建交等热潮等。
(4)问一定要结合材料中图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前两幅图反映的中国担当起大国责任,第三幅图反映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第四幅图说明中国积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外交地位的决定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质量报》刊登的就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死亡问题,死亡婴幼儿的父母将当地质量监督局、工商部门告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判决,这些家长胜诉。这些父母打赢官司的法律依据是(B)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行政诉讼法》 ④《行政复议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思想的是:(?)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其实人我和谐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分析各个选项,A阐述的是天人和谐,C阐述的是君民和谐,D阐述的是人的一种精神,是矛盾的一种和谐,B项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这样就和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我和谐,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人我和谐”的含义,并正确分析各个选项阐述的主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下列言论中反映了董仲舒主张的有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文者辞之所谓大也?②“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③ “故为人君者”“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则“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 ④“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 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 | 1965年 学校数 | 比旧中 国最多时 增长 | 1965年在校学生 | 比旧中 国最多 时增长 |
高等 学校 | 434所 | 1.1倍 | 67.4万人 | 3.3倍 |
中等 学校 | 80 993所 | 14.1倍 | 1 432万人 | 6.9倍 |
小学 | 1 681 000 所 | 4.9倍 | 11 626.9 万人 | 3.9倍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知识再现能力。采用排除法,关键信息:1965年,根据所学知识,B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提出于1995年,D实现于20世纪末。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