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8 11:21: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服饰和习俗的流行不仅反映时代思潮,有时也会与国际形势紧密相联,下列流行时尚中,与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的是
A.中山装的普及
B.剪辫易服的出现
C.改良旗袍的流行
D.列宁装的盛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各个选项,联系所学,中山装是由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考核中式服装的特点而设计的,虽融入了许多外来因素,但和当时外交政策没有很大关系,它的出现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泛泛的影响。排除A。剪辫易服和改良旗袍虽然也存在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因素,但和中国特定的外交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和C。列宁装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和苏联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列宁装的流行正是这一政治因素对当时人们服饰的重大影响,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中国服饰变迁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把服饰变迁与外交关系紧密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实际关系,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 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甲午战争只是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不能说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所以A错误;从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这应该是一战期间,统治中国的是北洋政府,所以B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所以D错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回答以下问题: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说明什么问题?
(2)明清时期,为维护台湾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进行了哪些斗争?
(3)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4)现阶段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如何形成的?


参考答案:(1)意愿: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
说明: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4分)
(2)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2分)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4分)
(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败退台湾。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6分)
(4)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6分)


本题解析:此题以于右任的诗词为情境,考查台湾问题及海峡两岸关系。解答(1)主要结合于右任的诗境进行回答。主要说明了思念家乡的愿望,表达了渴盼统一的情怀。(2)联系明清时期史实答出维护领土主权和祖国统一的斗争,可以列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内容。(3)结合教材内容答出史实,主要是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等相关内容。(4)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主要从一国两制形成过程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台湾尚未和祖国大陆统一。但是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处?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 对此,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1)唯心主义观点,“致良知”。(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3)可取的一面:(只要答出两条即可)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只要答出两条即可)(4)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由于继承,去伪存真。


本题解析:(1)解答的关键在于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2)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也承认“理”的存在,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3)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高考的重点,此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基础知识,调动、运用掌握的教材基础知识即可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主义的,不受外界的影响,所以ABC三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只承认人的自身道德与个人修养的作用,故答案选择D项。
·阳明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