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8 11:17: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由中央新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倡导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一直坚持至今,“另起炉灶”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具体方针,“分道扬镳”反映出60年代与苏联关系的破裂,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热潮,“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和“冰释雪融”能准确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征,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特征不符。
点评: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这些外交成就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建交;③中日建交,当然外交成就也折射出当时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如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 A )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55年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举事后,湖北必调兵往援。计划以往援之师前途倒戈,内外夹击,到武汉长岳立时即可光复。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
——《辛亥革命资料汇集》(2)《糯公随笔》
材料三 “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注:驻武昌新军第八镇统制)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孙中山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说“武昌起义绝非一只从云端上掉下来的幸运之果”。(3分)
(2)概括材料二、三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3)恩格斯曾说过: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5分)


参考答案:
(1)湖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三民主义的指导;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3分)
(2)都认为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或具有偶然性)。(2分)
(3)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看似偶然,实则是清末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矛盾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5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依据材料中“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背景原因有: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
(2)依据材料二中“辛亥之役,本预定湖南首举义旗…不意湖南举事,一再延期,八月十八日,突发生汉口俄租界总部爆炸之事”、材料三中“按武昌起义之成功,乃成于意外,”,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是:武昌起义出于意外,是一场偶然爆发的革命。
(3)本问首先明确材料中体现的对于武昌起义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必然;二是偶然的。依据“革命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革命的爆发并不是一场偶然,武昌起义的爆发有着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矛盾等多方面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个人崇拜盛行
B.强调阶级斗争
C.社会秩序混乱
D.执法公正严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A、B、C三项都符合“文革”时期的史实,只有D项不符。
点评:关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命题主要集中在:(1)再认再现“文化大革命”对其民主法制的践踏的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中吸取历史教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引领国际新秩序的明灯。"对这一原则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它
A.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B.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消除了世界各国问的矛盾
D.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界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价,该原则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成为后来国际社会上处理过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即可得出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