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8 10:14: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互不侵犯
D.反对霸权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你认为?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史实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真实可靠
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A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内心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表现?百家思想中最具有变革精神的是哪一家?(4分)
(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说的“伟大人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欧美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请举一例。(4分)
(3)通过对材料的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有何关系。(3分)


参考答案:(1)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变法;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3分)法家。(1分)
(2)思想核心是反对专制愚昧,构建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或理性主义,反专制迷信,提倡民主科学和自由)(3分)法国大革命等。(符合题意即可得分)(1分)
(3)政治经济是思想文化的基础,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符合题意即可得分)(3分)


本题解析:(1)此题主要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崩溃,生产力发展;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各诸侯国争霸战争频繁。战国百家当中具有变革精神的是法家思想。(2)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说的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教权主义等。(3)经济和政治思想的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思想都是属于上层建筑方面。同时政治和思想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1952.12.22)纲要的指示》记载: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要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重工业畸形发展
B.左倾错误日益滋长 
C.借鉴苏联模式  
D.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表明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建设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借鉴苏联模式。AB是在1958年提出建设总路线,错误发动“大跃进”等之后;D是在1953年“一五计划”开展以后,时间不符,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