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孙中山》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6 11:21: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 ②领导北伐战争 ③决定“以俄为师” ④颁布《临时约法》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①进程中始终坚持非暴力
②消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
③是反抗殖民统治的独特道路
④最终目标是实现印度的自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后期,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印度并没有消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其最终目标是争取印度从自治走向独立,①、②、④项不符合史实。非暴力是指采取"和平和合法手段"来实现印度的自治;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印度人民放弃英国殖民当局给予的头衔和职位,抵制英货和抗税。③评述正确;故选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形成了声势省浩大的群众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

材料二?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健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
材料三?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那时,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李鸿章在芦台督师,得到他的上书,只是随便地说了一句:“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办法,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所有的希望完全成为泡影。所以到了这时候,孙先生的志向益发坚决,在檀香山就积极筹备兴中会,找人入会,一定要反抗满洲政府”。……在入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目标。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1)请运用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材料一中的两位先驱获得盛誉的主要理由。(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孙中山和甘地斗争道路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为捍卫共和进行了不懈斗争。(3分)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3分)
(2)孙中山:暴力革命;甘地:非暴力不合作。(4分)原因: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受冷遇,改良道路受阻,受欧美革命的影响;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
材料五 “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2)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分裂剥削的政策,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或是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5)主张:实业救国。评价:对袁世凯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任务的艰巨性认识不够。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