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6 10:57: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日常生活中,国民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为“洋布”,雨伞叫“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
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
D.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近代中国工业落后,大量工业品需要进口,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6分)外交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互访、谈判、缔结条约、互派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势力相对强大的政权,为了保卫其核心地区的政治安全,都或多或少地有自己的“朝贡——册封”秩序。……明朝时候,明太祖坚持“贡奉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的主张,“厚往薄来”往往给朝贡国家高于贡品的回赐。据记载,永乐十五年,“朝鲜国王李芳远勤修职贡,遣使赍敕及白金二千两、文绮表里二百匹……赐其妃文绮表里八十匹”。
——《中国历朝与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朝贡—册封》
材料2:1901年2月14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迭命庆亲王奕匡力、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材料3: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周恩来
2010年12月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公报》重申: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肩负着确保两国经济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华网
材料4:2000年6月,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会晤。
2010年6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新华网
(1) 根据材料1,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4分)
(2) 材料2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思想倾向?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8分)
(3)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指的是什么?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这一“重大贡献”的主要意义。(8分)
(4) 简述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突出特点。材料4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以对外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外交。(1)结合关键信息“政治安全”“给朝贡国家高于贡品的回赐”、“贡奉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等信息分析这个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从中国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小农经济进行分析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2)回答时要理解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意思——清政府投降卖国;说明的中国近代社会问题可以结合材料与史实进行回答,主要说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3)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是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第二、三小问要注意回答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印两国的共同贡献及其意义。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4)结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信息回答,说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某君画了幅《孔子编书图》,图中反映了以下内容。其中没有历史错误的是 (?)
A.房间里烧着煤炭取暖
B.墙上挂着一柄铜剑
C.孔子把纸铺在桌子上
D.用工整的楷书写着:仁者爱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煤炭开始用作燃料在西汉时期;纸的发明在汉代;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早在商代就已经拥有完善的炼铜技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可能出现的只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题干观点认为周文王行仁义得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世异则事异”,世道不同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体现的是一种变革思想,属于法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根据以上分析,ACD项明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 局限性: ① 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2分)② 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2分)③ 臣民的自由权利只是点缀。(2分)
(2)变化: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臣民到公民;从人治到法治。(3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 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2分)②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2分)③ 中华民国的成立。(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等内容可以分析出《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2)材料二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分权的原则,这样保证了民主。体现了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其主要的变化原因在与民国的建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可从政治和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