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0:55:29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会上中国代表石广生的眉开眼笑。原因是什么?各国代表为什么庆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原因:中国的加入,可以为各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市场,必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本题解析:
在答题过程中抓住各个图片所在的时间联系课本知识回答。图片是世界贸易组织同意中国加入的会议,学生根据课文知识能够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不是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发展有何不同。(11分)
(2)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进程不同:欧洲: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宪政民主运动。(2分)中国:宪政民主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2分)内容不同:欧洲: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建立民主宪政。(2分)中国:提倡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2分)强调公民为国家服务,弱化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2分)主张国家平等,国家行使人民主权。(1分)
(2)原因:中国人自由散漫缺乏约束;(2分)进化论思想影响。(2分)
本题解析:
( 1)考查学生史料的解读能力。依据“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可归纳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在民主进程上:欧洲是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宪政民主运动。而中国则是宪政民主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依据“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可归纳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在民主内容上: 欧洲强调保障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建立民主宪政。而中国则提倡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强调公民为国家服务,弱化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主张国家平等,国家行使人民主权。
(2)依据“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可概括归纳出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是中国人自由散漫缺乏约束以及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改革新政,总税务司赫德就向清政府提出,要“认真改革才是最好的办法,”并且煞费苦心地写了一份《更新节略》……清政府表示:敝国现议力行新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与各大国事无穷之利益。”?——摘自徐风晨、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材料2?“新政”的部分措施是以缓和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为目的,……如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裁冗员,设立商部(1903年9月),颁布提倡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一些办法,……在另一方面,“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以更多的买办性,……当时所颁布的铁路章程和矿务章程,对于“华洋官商”都是一体“保护”。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练兵筹饷。……无论中央地方,每项“新政”都是以加重旧捐税或另增新捐税来充经费,其中以练兵款项最大,各省陆续招练新军的结果就是一些新军阀的产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势力最大,成为新军阀的最有力者,……当时清政府中枢力量日就衰微,庆亲王奕助主政贿赂公行,一切听袁世凯摆布。北京新成立的外务部、练兵处等机构实际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清末民初重大历史变迁,评述新政目的、措施、后果。要求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取悦帝国主义,加强镇压力量,巩固清政府统治。
内容:振兴教育,奖励实业、编练新军。
后果:新政没有使清朝摆脱内外困境,中国政治的买办性力口强,人民抗捐抗税斗争加剧、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了民主革命条件的成熟,加速了清王朝覆亡,新军阀集团的产生和袁世凯势力的崛起,为民主革命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出现军阀独裁和军阀割据混战,埋下了祸根。
本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小论文题”,题目围绕清末“新政”组织材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技巧在于首先要搞清与“新政”有关系的各种政治势力:材料1中反映了帝国主义、清政府的态度,材料2中反映了人民、新军阀的态度等,可从这几种政治势力在“新政”中的地位及变化,逐层分析目的、措施、后果。注意答题要点中应包括时代背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以正气歌明志。他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心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讲正气体现了理学注重气节的思想内涵,心学不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故答案选择C项。道学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其主要思想是世界万物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佛学主要是对释迦牟尼与佛陀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主要思想宣扬人生一切皆、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故A、B、D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宋明理学,高考试题着重把其放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进程中考查,认识其儒学发展中地位。同时,要注意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考试题站在这一高度要求学生总结其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导致中国的外交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关键是
A.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拉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日邦交正常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