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6 10:54: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编译自《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役制度的主要异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中两项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7分)


参考答案:(1)主要异同:相同点:① 赋役征银(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② 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③ 摊丁入地(亩)。?④ 纳银代役。(任答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摊丁入亩(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2分)
(2)积极作用:① 纳银代役,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的稳定与发展。(2分)②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2分)③ 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 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等信息可以看出二者改革都是征银,同时简化了项目。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而一条鞭法是合并了地税和人头税。(2)这二者的改革都是能够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太学的建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 )
A.太学是官办学校
B.太学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C.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D.一般地主子弟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太学由汉武帝时期建立,目的在于培养儒生,教授儒家经典,适应独尊儒术形势的需要。故选B。其他各项均未体现出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儒生这一层意思。
点评: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确立了思想领域里的统治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局面的需要,全国开办儒家学校,中央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儒生。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一五计划”时期以东北地区为重工业的主要基地,改变了我国工业多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工业布局,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些女生已经开始觉醒,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为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你认为上述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次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由题中“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农村手工业日趋破产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中国逐渐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