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10:47:07
1、判断题 (12分) 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材料一中“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运用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论证该观点。(4分)
(2)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同中国关系方面进行了那些活动?有何历史意义?(4分)
(3)“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世界政治格局的出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1)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2分)
欧洲: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德国的分裂和柏林墙的修筑等。(2分)
活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2分)
意义:促成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促进了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分)
(2)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
(3)影响: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尼克松政府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从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缩。与此同时,却进一步加强了同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曾明确表示,“日本是我国亚洲政策的基石,加强这种关系,必须成为我国的基本目标”。
——摘自[美]德斯特勒《管理联盟:美日关系的政治学》
材料二?在尼克松任内,美日经济矛盾始终是影响两国“伙伴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日关系中“最迫切的问题”。基辛格对此曾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执行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同时又不至于同既是政治盟友又是贸易敌手的国家搞得关系日益紧张。”
——摘自[日]神谷不二《战后史中的日美关系》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摘自[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美国对外关系文件》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美国关系的状况,并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6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的表现。(4分)
根据上述日美关系演变历程,概括影响日美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参考答案:(14分)
(1)状况:由外交领域依赖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到日本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既是政治盟友又是贸易对手”的关系。(2分)
原因: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跃居世界第二;政治上要求独立自主。(2分)
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防御态势;在侵越战争中,陷入泥潭;美国被迫调整对日关系,确保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2分,任答2点即可)
(2)表现: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要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修改教科书,否认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不满。(4分)
(3)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影响日美关系的根本因素;美国的东亚政策、日本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地缘关系是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讲述的是美国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关系,材料二讲述的是美日由于经济关系遭到了冲击,材料三日本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即是日本由外交领域依赖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到日本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既是政治盟友又是贸易对手”的关系。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20世纪70年代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造成,日本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美国出现了经济滞胀。
本题考查的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之后采取的措施。日本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要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还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二战中的侵略行径,引起亚洲国家的普遍不满。
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的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国家力量、国内外情况、地理位置等。因此影响日美关系因素有: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影响日美关系的根本因素;美国的东亚政策、日本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势、地缘关系是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其中“不禁人的本能”与“禁人的本能”分别指的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人文主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启蒙思想;致良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方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人性,所以是释放人欲,古代中国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是压制人欲,如存天理,灭人欲。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方传统儒学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据图1,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确立的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该原则的主要内容是?(6分)
(2)据图2,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1分)
(3)据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
(4)据图4,对于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5)综合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析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2分)
参考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分)?
(2)“求同存异”的方针。(1分)
(3)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分)
(4)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或: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1分)
(5)综合国力的增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1)图一涉及的是1954年中印两国的会见,在此次会议中,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称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在1955年周恩来参加的是亚非万隆会议,在会议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且形成了万隆精神。(3)图三显示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事件,这是70年达中国外交的重大的事件,既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4)图四是1972年中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事件,是中美长期以来对峙的结束,是世界上的重大历史事件。(5)以上材料集中反应了中国在70年代前的外交成就,其取得的关键因素的自身综合国力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本题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一首四川歌谣唱道:“稻米赶黄豆,黄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能站个胖娃娃;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对该歌谣内容评价正确的是
A.对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B.引发“文化大革命”,造成严重后果
C.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D.是对中共八大路线的坚决贯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该歌谣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所以A错误;“文革”不是“大跃进”的直接后果,8错误;中共八大路线是正确的,而“大跃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D也是错误的。该歌谣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所以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