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6 10:47: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历史上,中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曾经被认为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这一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主要原因是(?)
A.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是一个陆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
B.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几大文明交汇的地带
C.在全球范围内,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区域能够与这个地域相比
D.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欧亚交通要道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20世纪初,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发辫,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国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材料三?一位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动情地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1993年5月,粮票停止发行使用。副食品票证、布票、纺织品专用券、自行车券、缝纫机券等票证早已悄然淡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哪些新观念。(1分)这些新观念有何特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观念生成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的法律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②《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③《环境保护法》 ④《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历史现象的是(?)
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
B.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5、判断题  造成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D.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相抗衡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