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6 09:27:06
1、判断题 2011年中国迎来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五年,中国的目标是从经济大国成长为经济强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下列关于在华跨国公司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促进中国经济更快地融入全球化
B.有利于促进中国就业
C.有利于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
D.不利于世界贸易组织在中国的工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6分)对外贸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包括贸易在内的国内和国际和平是人类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31年中日贸易的性质与比重(百分比)
(1)据表格内容指出中日贸易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对两国的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材料二?挪威政治学家加尔通强调,由社会结构造成的没有具体“犯罪者”的暴力,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包括疾病、饥饿、贫穷、污染等等。只有消除了社会的各种不平等,才能获得积极和平,而积极和平就是以平等、协调、合作、一体化为基础的。
——陈仲丹《关于和平学,你该了解得更多》
(2)结合史实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加以论证如何获得“积极和平”。(8分)
(要求:史论结合;论述成文: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特征: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原料为主,食品类消费品有增加的趋势;工业制造品以进口为主;日本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造品为主。中日贸易中日本占据优势地位。影响:对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工业近代化,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对日本,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日本成为亚洲的工业强国。
(2)论证:①消除国内的不平等。史实: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加快产业转型;减少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建立国际新秩序。史实:加强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评分要求:国内角度2分,史、论各1分;国际角度2分,史、论各1分;论述合理、观点明确、表达清晰方面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1分:论证总分不超过5分。
本题解析:(1)结合表格数据信息可直接解读出中日两国的贸易特征即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原料为主,食品类消费品有增加的趋势;工业制造品以进口为主;日本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造品为主。中日贸易中日本占据优势地位。影响:对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工业近代化,中国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对日本,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日本成为亚洲的工业强国。(2)该问题主要强调如何推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从推动国际和国内和平稳定的动力因素加以论证。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2)“马拉火车” 1878年,美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强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回答: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10分)
参考答案:
目的: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还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区别:义和团是为了反帝斗争,而清政府则仅是受“扰民”“破坏风水”等封建思想限制。理解:这些故事说明传统中国对近代文明的排斥,也反映出到了近代,中国已明显落后了。
本题解析:解题应着重围绕三个中心词:“目的”“区别”“故事的理解”。其中交织着列强侵华、农民阶级和清政府对近代文明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态度和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依据所学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故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比重 | 国营经济 | 合作社经济 | 公私合营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个体经济 |
1952年 | 19.1% | 1.5% | 0.7% | 6.9% | 71.8% |
1956年 | 32.2% | 53.49% | 7.3% | 0 | 7.1%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观察表格,分析各项经济成分比值,个体经济这种私有经济在1952年时占71.8%,A项说法正确。根据所学,1953-1956年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56年,公有制基本建立,也就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正确。从1952年到1956年,资本主义经济从有到无,这说明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彻底改造,完全变成了公有制经济,D正确。而合作社经济本身是公有制经济。B项说法错误,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表格所列各项经济成分的性质,再联系所学的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