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1 05:14:3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 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
?

?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
?

?
(1)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一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2)分析造成材料二中现象的原因。
(3)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1952年增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1960年下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
(2)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3)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答到我国农业发展或者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促进农业发展亦可得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我国农业的曲折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第(1)题,要抓住1952年1960年两个时期入手分析具体原因;对第(2)题,要从“文革”动乱、人民公社旧体制及“文革”结束初期党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方面分析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 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只能根据材料说话,而不能从材料推定其他材料中没有的东西。根据题中所给图表材料可以直接得出吴虞在北京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而不能直接得出其他结论,故应选择C 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政府签署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说:“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的原则,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表明
A.中国最终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社会主义运动已不再适应新的政治生态
C.中国开始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D.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取得了实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亚非国际会议。根据材料中的“亚非会议”“自由选择他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信息,可以知道这是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状况,ABC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08年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最早开始于(?)
A.鸦片战争以后
B.《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C.《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D.中国加入WTO以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最早”二字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收到冲击。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鸦片战争尽管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但战后英国对华贸易并未像英国人预期的那样迅猛增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贫困,购买力低下
B.中国商品经济不发达
C.中国开放的商埠太少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答案是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