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4:42:13
1、判断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抓住“根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为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因此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的演说
材料二?(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和各国的人权和主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我们不屈不 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再扰乱世界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告
(1)依据材料一,简述丘吉尔发表这篇演说的背景。这篇演说表明,英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从材料二来看,签字国政府共同表达的要求是什么?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最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丘吉尔上台。
英国对法西斯的侵略由绥靖政策转为抵抗政策。
(2)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反对法西斯的野蛮和残暴的侵略。
标志: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彻底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4)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本题解析:
(1)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筛选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简述丘吉尔发表这篇演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军在西线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丘吉尔上台。由材料一“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表明,英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由绥靖政策转为抵抗政策。
(2)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能力。从材料二“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和各国的人权和主义非常重要”来看,签字国政府共同表达的要求是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反对法西斯的野蛮和残暴的侵略。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能力。从材料三“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再扰乱世界和平”归纳。
(4)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依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最积极的影响是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纪念中国抗战5周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邮票中心印有“抗战建国”字样。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
(1)材料一邮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4分)
材料二?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夸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成为可能和确定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文文件集》
(2)材料二中“克里米亚的会晤”指的是哪次主要会议?其主要意义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 中美结盟,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中美两国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4分)
(2)会议:雅尔塔会议。(2分)
意义: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规划了战后国际秩序。(4分)
本题解析:(1)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中的邮票发行的目的是“纪念中国抗战5周年”,邮票中心印有的“抗战建国”字样等信息反映了当时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邮票设计者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并列,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治国理念是一致的。
(2)联系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克里米亚的会晤”指的是1945年初苏、美、英三国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盟国彻底打败德日侵略者的军事行动计划,而且就如何处置战败国及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秩序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对于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有: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孙红旗在《苏联与绥靖政策》中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材料二?王芝在《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中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但表示苏联“当时别无选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分析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分)
参考答案:(1)目的: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2分)
原因:《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2分)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2分)
(2)利: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分)
弊: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是祸水东引让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而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是《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避战自保,以赢得备战时间,两份条约都是绥靖政策的表现和结果。(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使苏联获得了暂时的和平;打破了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为后来取得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另一方面牺牲了小国利益,这是对法西斯势力的又一次绥靖,使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其的考查进入了选修层面,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两次重要战争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旧存在,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仍有必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