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4:07:05
1、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5分)
2、判断题 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
3、判断题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制造者,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来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着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斯?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于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制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民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68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思想倾向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上帝”的概念,分别指出其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思想内容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
A.中华民国成立
B.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结束
C.辛亥革命胜利
D.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5、判断题 下列对《临时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具备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D.规定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