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1 03:24: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他们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军事力量予以清除”“商人和学者……多余”,体现了其主张用军事手段废除世卿世禄制,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歧视商人和读书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一派别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有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否还没有人仔细地谈过,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进程。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材料二?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
——王朝柱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
必须选择“革命优于改良”或“改良优于革命”来进行评析,举例论证不少于3例,事例必须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或改良,如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
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观点;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观点;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观点;②未引用史实或引用史实不完整;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题依据材料找准材料的观点,然后选取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价,依据“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可以得出一种观点为“改良优于革命”,结合史实加以评论即可,与之相对应的即为“革命优于改良”,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去寻找与革命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破产的手工业者由棉布的生产者变为棉布的消费者,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是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因素
C.资本主义因素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城乡普遍发展起来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鸦片战争之后东南沿海的传统手工业者由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致使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此时资本主义因素并未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发展起来,反而是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冲击中覆灭,C项说法错误,A B D三项表述正确。
点评: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发展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私营手工业一直发展缓慢,直至明代中期,中国私营手工业才最终超越官营手工业部门,并在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但资本主义萌芽的力量是脆弱的,在鸦片战争之后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排挤和打压而破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
材料二?自从一八九四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两国平等友好相处的障碍。恢复中日邦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友好睦邻关系,将为进一步发展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两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开辟广阔的前景。中日友好不是排他的,它将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972年9月26日周恩来在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
材料三?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当年哪一事件有直接关系?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有哪些?双方“努力寻找共同点”的成果是什么?(5分)
(2)据材料一、二,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据此分析这一原则的基本特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应注意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1)尼克松总统访华。(1分)分歧:社会制度、台湾问题。(2分)成果: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2分)
(2)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特点:具有包容性、广泛性,适合各类国家处理国家间问题。(2分)健康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分)
(3)1972年,(1分)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1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1分)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2分)


本题解析:
(1)解答本题需注意材料的出处。材料一出自1972年2月22日的《人民日报》,主要内容是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同美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联系所学知识,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尼克松访华有关。中美两国的政治分歧源自两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两国关系最大的障碍是台湾问题。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依据材料一可知,发展中美、中日正常的国家关系应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广泛性,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日关系最大的阻力来自日方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发展两国关系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该问要求为材料三图片写一简要说明,图片反映的事件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说明文字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1972年)和原因(在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下)、事件的经过(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与之会谈,中日两国签订了联合声明)和意义(标志着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和缓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事件发生在1984年的有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国务院决定开放宁波、温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④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②事件不是发生在1984年。①③④都是发生在1984年。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主要有3种形式:1)双序式。即试题有2个正确的序号。2)三序式。即试题有三个正确的序号。3)不定式。即试题正确的序号不定。命题有以下可能:1)小切口型。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深,角度广,考查分析理解能力。2)大跨度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归纳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