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人认为对康熙应该重新评价。中国近代的落后,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改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此评价采用的方法是(? )
A.全球化理论
B.文明史观
C.辩证法
D.阶级分析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其中反映了文艺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

①《青春之歌》剧照?②《红灯记》剧照? ③《芙蓉镇》剧照? ④《红楼梦》剧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②《红灯记》剧照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之一,是“百花齐放”遭遇曲折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歌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个孩子,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材料三?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说:“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材料四?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切握手。
请回答:
(1)1945年以来,“七子”中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2)材料二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国共两党前两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什么?
(3)对两岸关系,目前有很多人对前景看好。你认为前景看好的因素有哪些?
(4)你对进一步做好祖国统一工作有何建议?
参考答案:(2)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3)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民间已实现“三通”(通邮、通商、通航);国共两党高层会谈渠道已开通;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实践树立了榜样;大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会使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4)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反对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
本题解析:(1)1945年抗战胜利,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 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占据台湾,形成台湾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1)根据学过的知识就可以知道1945年收回台湾,1949年解放战争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到台湾。(2)根据必修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出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第三次国共合作指得是台湾回归祖国,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根据必修一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出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和趋势发展。(4)对有利的因素进一步发展,对不利条件消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4分)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l,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6分)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6分)
参考答案:(1)现象: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根源:君主专制制度。 (4分)
(2)含义: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或从君主专制发展为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或社会生活日益平等化、文明化)。(4分)
(3)变化: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6分)
(4)政治:文革结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文化教育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6分,)
本题解析:(1)“现象”较易归纳,材料突出了君权对官员命运的决定作用,这种现象根源于君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萧从姓盐商的言论不难理解出,中国自古以来未有民主制度,民国后,民主观念和制度第一次确立。第(3)问中关注1979年后的三个变化,无记名投票、差额选举、代表名额中农村人数的增加,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逐步发展。(4)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民主制度发展的背景或者说原因。可以从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多元以及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我国自秦代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两千多年相沿不衰。中国古代从未建立过民主制,近代民主观念更无从谈起。在辛亥革命后,创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观念逐渐的深入人心。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地深入发展,教育、国民素质的不断地提高,我国的民主观念和制度建设不断的加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