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3:07:45
1、判断题 最早提出“政治的目的是自由”的思想家是谁(?)
A.阿奎那
B.斯宾诺莎
C.洛克
D.卢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斯宾诺莎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并论证信仰与思想自由的思想家。他将自由看作是政治的目的,既是他一生政治实践的总价,也是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经典表达。因此选B.
点评: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所以人物类选择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要想做好人物类选择题除了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外,还要了解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特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他们。人物类选择题一般有这些特点:1.形式变化多样:有考查某个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活动的类型,也有考查比较多个历史人物的类型。2.有的题型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大,有的时间纵跨古今,有的范围横跨中外。3.命题灵活,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人物的思想受洛克影响较大的有
①伏尔泰 ②孟德斯鸠 ③卢梭 ④斯宾诺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斯宾诺莎生活的时期在洛克之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特征
中世纪这个概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后来泛指整个欧洲封建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认为,在中世纪,欧洲人经历了愚昧、封闭、遏制人性的“黑暗的世纪”。近年来,学者们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黑暗的中世纪”的论断有失偏颇,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各种力量。请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上述两种观点。(24分)
参考答案:
启蒙思想家说中世纪是“黑暗的世纪”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处于“万流归宗”地位,统治着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遭到毁灭,进步的思想、科学和文化成果被扼杀,中世纪确实有其黑暗的一面。然而,中世纪绝非一无是处。
从内容上来讲,中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总体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封建制度衰落阶段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同时孕育着资本主义产生的各种力量。
从经济上来讲,奴隶制度瓦解,庄园经济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11世纪时,城市开始复兴和发展,而庄园则在14世纪时趋于衰败。15-16世纪,随着庄园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西欧主要国家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在手工工场里诞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兴起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最终使西欧从经济上走出了中世纪。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西欧走出中世纪的根本原因。
从政治上来讲,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之后使得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复兴,市民阶级力量壮大,市民与王权携手,于13世纪下半叶形成等级君主制,打破了封建割据,市民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后又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下,于15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君主专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最终使西欧从政治上走出了中世纪。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和政治制度的沿革是中世纪向近代发展的政治基础。
从思想文化上来讲,基督教文化的黑暗统治下孕育着新文化的曙光。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兴起了市民文学,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先河。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推动开展世俗教育,推动了大学的兴起,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两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16世纪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它们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欧从思想领域走出了中世纪。
总之,不能完全用“黑暗”来概括中世纪,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治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虽然其衰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阻碍新兴力量的成长的一面,但新时代诞生的各种力量已经孕育并发展壮大,最终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发展中,使西欧走出中世纪。近代学者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中世纪的历史。
本题解析:
本题是新课标高考文综历史的典型题目:观点评述题,是目前和上海地区高考接轨的好题,真正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的素养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观点评述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然后针对观点分角度进行评价和说明,学生一定要结合历史事实,或者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说明,不能信马由缰。就本题而言,观点可以有:启蒙思想家说中世纪是“黑暗的世纪”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在中世纪,天主教会处于“万流归宗”地位,统治着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遭到毁灭,进步的思想、科学和文化成果被扼杀,中世纪确实有其黑暗的一面。然而,中世纪绝非一无是处。从内容上来讲,中世纪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从经济上来讲,奴隶制度瓦解,庄园经济形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上来讲,8世纪上半叶的采邑改革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但之后使得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混乱状态。从思想文化上来讲,基督教文化的黑暗统治下孕育着新文化的曙光。总之,不能完全用“黑暗”来概括中世纪,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统治需要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近代学者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中世纪的历史。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
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
材料二?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作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材料三?他(马基雅维利)那些歌颂强者,宣扬暴力的主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为了实现统一的意大利这个最高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仅如此,透过这些似乎骇人听闻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
——王锐生《马基雅维利》译序
请回答:
(1)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2分)
(2)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归纳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思想。(4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代表什么阶级的何种要求?(4分)
参考答案:
(1)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等。(2分)
(2)文艺复兴。人文主义。(3分)
(3)以“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摆脱神学的束缚);政治不受道德约束;宣扬暴力;权力是法的基础。(4分)
(4)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意大利)的国家。(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世纪教会支持创办大学的目的是(?)
A.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扩大神学的研究和传播
C.开展世俗教育
D.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条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有关知识的理解。大学兴起的背景有以下几点: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展开世俗教育;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随着城市的兴起,城市的经济生活对于一些专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原有的基督教神学院无法满足这种人才的需要。D选项是大学的地位或许影响,可以排除;ABC都是兴起的背景,但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B。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