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1 02:47: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材料二:1956 年12 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实际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1956 年7 月17 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材料四:1957 年4 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指标变化情况。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的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3)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比较适中。
(2)原因:1955 年底三大改造进入高潮,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因此出现第二个方案;后来,周恩来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因此,出现第三个方案。
(3)启示:一是制定经济计划即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二是要依靠集体智慧,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一旦有误,要及时纠正。


本题解析:
第(1)问根据数字总结其变化;第(2)问原因从材料二、三、四比较可找出共同的要点;第(3)问是就我们的一般经济方针而言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诸子百家中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曾受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浪潮的激烈席卷,至今市里还耸立着保路运动纪念碑;同时,这座城市也受惠于新中国的建设成果,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批铁路就打破了这座城市的宁静。这座城市是
A.长沙
B.厦门
C.武汉
D.成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下列现象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
①发达国家大肆对第三世界输出工业品并采购原料?②国际商业中心转移到太平洋沿岸
③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危险工业的生产场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认识,以及对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国际商业中心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是国际格局调整表现。所以选项②、③与题意不合。所以正确的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表列举出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

服装类型
西装、长袍马褂等
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
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
电话、电报、邮传等
对这些生活情形解释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 B.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
C.中国日益文明富强?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图表中展现的是中国近代上海租界的变化,从交通、服装、住宅和通讯看,深受工业革命和西方的影响,是中国和国外接触的结果,但是不能表现出中国的强大,这是租界的情况,所以表述错误的是C项。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