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九)

时间:2019-06-21 02:40:5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下务明教 化民”可得出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儒家学说到汉代被注入新的血液,是指
A.提出了“人定胜天”观点
B.取得了独尊地位
C.提出了“大一统”主张
D.吸收了道教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A是荀子的思想;B、D不能理解为“新鲜的血液”。故选C。
点评:关于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着重会考查其学说如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是1913年《时事画报》刊登的题为“女学渐兴”的时事画。它反映出

A.女学教育始于民国初期
B.中国女权事业取得进步
C.中国教育实现男女平等
D.新文化运动成绩卓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913年……女师范学校……已阅十五学期”可知该校创办于1898年,故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13年”,故排除D项;C项中“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由女师范学校的创办即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故本题应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国共关系是影响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各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
(1)三幅图片分别记载了国共关系中的哪些重要事件?
(2)图一所示事件取得了什么成就?
(3)图二所示两位领袖举杯共庆谈判成功,实际上两党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党在哪些问题上存在分歧?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图三中两位领袖对话和交谈的原因?


参考答案:(1)图一反映的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图二反映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图三是胡锦涛会见访问大陆的国民党主席连战。
(2)国共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展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两党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4)两岸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国际形势缓和;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台独势力日益遭到全中华民族的反对;一国两制的影响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及其影响的不断扩大。


本题解析:第(1)(2)(3)问主要是从图片提取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作答。第(4)需要结合当今的一些时政问题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达成九二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10 月
B.达成共识的双方分别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C.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根据共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召开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中在1994年颁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所以错误的是D项,其他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