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2:40:52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
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回答: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4分)
(3)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他在位时用了哪几位贤人?(4分)
(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3分)
参考答案:
(1)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分)
(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思想。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4分)
(3)任人唯贤。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4分)
(4)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3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曾经引用古人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重视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这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和重视农业思想。这些思想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材料三中唐太宗认为:“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反映了其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第二小问列举唐太宗在位时期重用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4)该问需要根据唐太宗代表的阶级利益加以评析。材料四中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以看出唐太宗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际上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调整统治政策是为了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其中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据此可以反映出
①中央集权趋于强化?②儒学地位上升
③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④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设立十三州部、其中一个州沿用《尚书》、《周礼》中的州名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体现了儒学地位的上升,①②符合题意;③中的“州郡县制三级制”说法是错误的,州是监察区,故③无法反映,而④可以反映。故C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758年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乾隆应对“霾灾”的做法受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所讲的是发生了霾灾,皇帝举行祭天活动可知这讲的是“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爆炸当量达130—160亿吨TNT,足以把人数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大国与我国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如中俄“战略协作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全面伙伴关系”等。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后,中国和日本双方宣布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材料三?现代战争消耗:由于高技术武器造价昂贵,使得战争耗费大增,如1枚“爱国者”导弹价值110万美元,1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价值135万美元,1枚空对空“麻雀”导弹价值169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各类导弹5500多枚,平均日发射达130多枚,仅导弹一项一天耗次就有1亿多美元。
——摘自《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制约现代战争的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应该是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人们不敢贸然发动战争。国家之间联系加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经济状况制约着战争的进行。(6分)
(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因为制约战争的因素增多,战争的胜利取决于经济实力,核战争条件下没有胜利者。(4分)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时代热点问题,充分彰显历史的现实价值。
(1)回答本问时注意题目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从材料一“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材料二“一些大国与我国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材料三“由于高技术武器造价昂贵,使得战争耗费大增”可以概括组织答案。
(2)回答本问可以联系材料二、材料三和现实明确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理由分析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