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04 09:44: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隋唐时期,外来文化对中原影响最大的是(?)
A.西方科技
B.印度佛教
C.中亚乐舞
D.伊斯兰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课本的基础这知识,加强识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危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材料二:“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北宋·苏轼《志林》
材料三:《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阶段,作者着力写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形象,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成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小说同时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曹操的?(3分)
(2)结合宋元时代背景分析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三中对曹操的贬低评价?(8分)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曾经历过“小国寡民”时代,并且成为后世不断回味的政治素材。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有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孟子追求的“仁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要求选出与“小国寡民”有关的选项,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④ 两项,老子向往的是“小国寡民”的原始农村公社,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体现了“小国寡民”的特点,②③两项,无论是孟子的主张还是罗马法建立的基础都强调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而不是四分五裂的“小邦小国”,故答案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就内容而言该题要求比较相同的内容,也就是共同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京剧是清代才出现的戏曲艺术,排除③;①②④都符合宋代文化的表述,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分)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思想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溯历史,国学的基本学理和精神都产生在先秦百家争鸣这个伟大的“轴心时代”。“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时而生 。”(胡适 《说儒》)
⑴请根据材料一,完成以下表格:(4分)

?
特?点
观?点
儒家
孔子的思想是关于道德的、政治的,……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和谐来自于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
?
A
道家
道家学者把全部精力放在思考和内省上,希望借此理解统治世界的自然法则,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不再参与他们不懂或者无法控制的事情的话,就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和谐。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法家
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
? B
——以上材料均摘自《新全球史》(上)
材料二:西汉早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写道:“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⑵材料二中“董仲舒的理论”指的是什么?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理论?(4 分)
材料三: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材料四: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宋·文天祥《正气歌》
⑶经过魏晋隋唐的沉寂,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历史上的新时代,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理学的认识。(4分)
材料五:明清时期,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然而就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对理学的抨击声。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
⑷材料五李贽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8分)


参考答案:
⑴A:儒家:仁者爱人,克己复礼。(2分)B:法家: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分)
⑵“董仲舒的理论”指的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他提出这种理论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皇权;同时又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体现儒家“仁”的思想。(4分)
⑶理学以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等级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品德,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庄严。(4分)
⑷原因:经济上,明朝后期,江南一带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和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政治上,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思想上,理学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僵化的教条,不适应社会的发展。(6分)意义:李贽大胆向正统思想挑战,质疑孔子的绝对权威,对后人具有启蒙作用;他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了人的正当私欲,发展了儒家“仁”学思想的内涵(或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促进了社会进步。(2分)


本题解析:(1)依据“……要求行为举止要符合传统规范”并结合所学知: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依据“法家思想致力于寻找一种管理国家的方法!这种有效的方法以实践性强和冷酷无情著称”并结合所学知: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
(2)依“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可见其君权神授的理论;依“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可见其天人感应的理论;结合所学知提出这种观点主要好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皇权;同时又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3)材料三主要说了三纲五常维系了封建等级,压抑了人们的欲求,“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可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材料四从另一面叙述了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注重气节、品德,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4)材料五中李贽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来回答,李贽这种思想产生的背景;其进步意义在于对后人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同时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促进了社会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