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时间:2019-06-04 09:26: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98年11月后,我国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的产生主要是通过
A 政府直接任命 B 个人行贿获取 C 民众直接选举 D 民众轮流当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首先就是要实现在最基层的干部中实现民主选举,故只可能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与非洲虽然远隔重洋,但中非人民友谊源远流长、历久弥坚。中国和非洲的发展进步,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3年12月14日——1964年2月29日,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14国,期间,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专机必须在突尼斯进行中途加油,当时两国无外交关系,按国际惯例,中国必须通过阿尔及利亚向突尼斯发出外交公函才行。受美苏的影响,突尼斯对中国并不太了解,经过反复斟酌后,布尔吉巴总统同意了中国方面的请求,并希望代表团能将“中途加油”升级为正式访问,还表示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结果在访问的第二天,布尔吉巴总统就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此事成为外交史上的佳话。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突尼斯总统为何邀请并无外交关系的中国总理正式访问突尼斯。
材料二? 2000年非洲统一组织(1963、5成立)执行主席、多哥总统埃亚德马曾说,非洲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不能袖手旁观……2002年7月,在非统组织的基础上,非洲联盟(AU)宣布成立,它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间联盟。力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来说话……非盟成立以来,积极落实“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动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2005年3月,非盟和平与安全专员赛义德·金尼特说,非盟计划组建一支由1.5万人组成的非洲常备维和部队,以应对非洲大陆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
(2)依据材料二分析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非洲做出了怎么样的努力以避免“袖手旁观”?这些努力反映了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参考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广泛接受,亚非会议和日内瓦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引起广泛不满;非洲国家希望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2)努力:政治上,成立非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经济上,推动各国的发展,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军事上,组建常备维和部队,维护和平。
反映出: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的上半期,美苏争霸引起国际社会广泛不满,而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被广泛接受,许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
(2)从材料中找有效信息,“它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间联盟。力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来说话……”体现的是政治上的合作;“推动各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 体现的是经济上的合作;而“计划组建一支由1.5万人组成的非洲常备维和部队,以应对非洲大陆可能发生的冲突事件。”则体现的是军事上的合作以维护地区和平;这正是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反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4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从中看出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是(?)
①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②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③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
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的官僚资本出现于1927年以后,也就是说,到1914年,还没有出现官僚资本,也就不存在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的问题,有②的都排除。故选C。中国民族工业因为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的侵略,获得了发展的良机;但是发展的领域还是在轻工业,并且企业多是分布在沿海地区,工业布局不合理。因此①③④都正确。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的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在甲午战后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即使在黄金时期,发展依然有限;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衰落萎缩时期。每个阶段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关于秦朝的人口数量,《中国古代史》、《香港商报》、《中国人口论》记载的数量不尽相同。请观察下列图片,这一图片反映的史学研究方法是

A.史料整理
B.问题形成
C.第一手史料
D.历史解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反映了其经济的走向。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l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B.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美国?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国进口数远远高于出口数,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再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性质来看,出口的多为原材料,进口的多为生活消费品,这说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从表格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1895——1913年,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而不是“黄金时期”,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