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04 08:55: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我们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
(3)试分析康有为与孙中山主张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2)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
(3)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分类
年份
总量(吨)
商品分类比重(%)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81713
15.6
81.8
2.6
1910
593337
39.8
41.4
18.8
1920
843860
40.1
39.4
20.5
?
A.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B.外国资本的入侵导致中国手工制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
C.中国近代机器产品出口量在27年间增长了近八倍
D.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数据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料与手工制品,但机器产品比重在不断的上升,说明我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近代化有所发展,故A项正确;B项“急剧下降”的原因无法材料中反映,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比重,无法反映出口量,故C项错误;D项“陷入了困境”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6分)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二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分别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材料三中,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哪些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外交活动?(6分)
(4)材料四、五反映出当代中国什么样的“国家形象”?(6分) 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抽鸦片的国家”。材料二:“美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4分;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酌情给分。)
(2)④原因: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或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能完整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4分,不能完整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酌情给分。)⑥原因:中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实行敌视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新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朝鲜战争的影响(能完整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任2点4分, )
(3)意义:成为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分)
实践: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出席1955年的万隆会议。(3分)
(4)形象: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外交形象;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积极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 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任3点6分; )
启示: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 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不难分别概括出中所描写的 “中国形象”。
(2)根据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视阶段(1949----)。”提供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不难概括出美国人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看法的政治原因。
(3)结合材料四“...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即可说明提出的历史意义。结合史实不难概括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出席1955年的万隆会议。
(4)根据材料四“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及材料五图片的标题不难概括出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关于其启示主要是从怎么做的角度说明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街已成为无用之物。”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文化建设高潮”。B项是在经济建设方面;C项是“文革”时期;D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因此只有A项符合。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