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04 08:54: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辛丑条约》的签订,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谅解,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帝国主义列强在“和约”中“不侵我士地”的根本原因是(?)
A.列强已将中国领士瓜分殆尽
B.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D.清政府已彻底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义和团运动的抵抗,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使帝国主义国家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包括
A.利用、限制、改造
B.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1954年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成果
B.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第一次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性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36分)世界历史是一部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1)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人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8分)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它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2)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些智力和文化发展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摘编自埃德蒙·柏克Ⅲ等著《世界史:大时代》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12分)
材料三?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美使柏驾说:“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这些要求都被清政府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摘编自王立诚著《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西方围绕“公使进京”问题发生的冲突,谈谈你的认识。(8分)
材料四? 长期以来,殖民主义者把农业和原料商品的生产作为殖民地的唯一领域。这些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之后,他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西方国家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提出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要求废除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要求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建立一种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在政治独立后也要经济独立。
——摘编自高志平《不结盟运动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历程探微》

(4)依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分布图》简要说明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分布和构成。(2分)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概述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政治和经济诉求。(6分)


参考答案:
(1)过程: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2分)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2分)
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2分)
(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6分)
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6分)
(3)西方:维护和完成条约体系,扩大侵略权益,影响控制清政府。(3分)
中国:固守“天朝上国”观念,不惜放弃国家权益,维持传统外交体制。(3分)
影响: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外交体制。(2分)
(4)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主要是分布在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分)
在政治上,主张广大亚非拉国家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2分)在经济上,反对发达国家在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2分)打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赢得经济上的独立。(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简单归纳即可得出,“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可知佛教和儒家的孝道冲突。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可知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
基础知识迁移,联系课本中三教合一和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内容即可。
(2)看清楚设问:相互影响和促进。分成两层来叙述,中国对西欧和西欧对中国。由题干的相关内容也可找到答题思路。
“亚欧非大陆其它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即可得出: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进一步思考对西欧的影响: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
“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即可得知: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进一步思考对中国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3)西方角度:从题文中“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可知西方公使进京是为了“维护和完成条约体系”;“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可知是为了“扩大侵略权益”;“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可以看出是为了“影响和控制清政府”。
中国方面:从“天朝至尊的信仰”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观念;“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可知“不惜放弃国家权益,维持传统外交体制”。
分析影响,从西方的目的和清政府的思想可以认识到:“公使进京”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清政府被迫放弃传统外交体制。
(4) 观察图片即可得知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分布区域。
基础知识再现,不结盟运动的背景。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即可。政治上,这些国家刚刚取得民族独立,在联系国际背景-两大阵营对峙,所以维护民族独立是关键,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打破过去不平等的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8年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最早开始于(?)
A.鸦片战争以后
B.《马关条约》签订以后
C.《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D.中国加入WTO以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美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最早”二字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收到冲击。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