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8:34:15
1、判断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被汉武帝采纳的最主要原因是?(?)
A.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君权神授”
C.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上的统治方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警示君主约束自己,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用排除法。B、C是具体原因,D是新儒学被汉武帝采纳后所起的作用,不属于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得出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B.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乱
C.二战后欧洲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D.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干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实际上强调的是外界对欧洲的威胁或控制。A和B阐述的是欧洲本身的情况,都不涉及外界的控制,排除。就D项阐述的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这一现象而言,欧洲也是其加强过程中的主要助推力,欧洲没有收到外界控制,所以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的认识和掌握,考查的是分析和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
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0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 —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材料二?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竞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2分)
(2)理想:治国、平天下。(1分)
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宗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政治、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封建经济的较长的发展期,社会出现长期的相对承平状态;州县学的设立,书院的大发展,形成了一种鼓励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3分,任答2点即可)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1分)(写出一点即可)
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1分)(写出一点即可)
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可以得出特点是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根据“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可以得出特点是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2)理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找到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二中的“要把清净寂灭究竞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这句话可以得出其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由于“修身、齐家”属于个人理想,所以不能作为答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原因有佛教、道教的冲击;政治、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封建经济的较长的发展期,社会出现长期的相对承平状态;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等。另外结合材料二中的“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书院讲学”等信息可以得出两个原因,即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以及州县学的设立,书院的大发展,形成了一种鼓励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
(3)君主政治观: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熟练,不难知道,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都可以得出,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特点:可以结合儒家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的表现得出,即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