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6-04 08:34: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4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
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
材料二?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四?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思想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为了适应何种政治需要?(2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 “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3分)
(4)根据材料四,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臣子有忠诚于君主的义务,君主有仁慈爱民的义务,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3分)
(2)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要求。(2分)
(3)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3分)
(4)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2分)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话为被崇拜的偶像。(2分)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答出两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可见,孟子主张尊君,“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可见,孟子认为人民有权反抗独夫民贼;第(2)问,“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地事天也,尤下之事上”可见董仲舒神化君权,强化忠君思想;联系史实可知这种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第(3)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在“宇宙论”上认为万物皆源于理、 “伦理学”主张三纲五常和“知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第(4)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分别经过董仲舒和理学家进行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话为被崇拜的偶像。
点评:高考命题预测。1.从考查方式看,高考仍将会以选择题为主,但从近几年高考题型看,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型题目的考查力度有可能加大。 2.从内容上看,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社会主义荣辱观);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等),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自古就有“民众说话,共同议政”的共和议政思想,但真正实践为政治制度却表现为
A.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B.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的民众能够参政议政的中国政治制度应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大跃进期间”“ 1961年底”。结合所学知识,60年代,我国农村是人民公社体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排除AB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在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或圆形)饰有鸟兽的图案。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为绣海马。
——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
材料二?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形成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的中式服饰式样,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在人体与衣料之间形成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是身体与纤维衣料之间的空隙极小,追求用服饰突出人体曲线美,是服饰成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反映。
——摘编自王超玲《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
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北京《大自由报》上刊登的广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观念层面上概述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6分)
(3)据材料四广告内容,由表及里地概述有关“易服”的历史信息。(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服饰变迁的要素(2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动物为图案;规定严格;官阶分明。(2分)
(2)差异:明代服饰式样宽衣博带、衣领紧扣、裙长拽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服饰宽松。西方服饰式样开放、显露,在结构上以立体裁剪为本,服饰合体。(4分)
观念:中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受理学的影响),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2分)
(4)“表”:民国的成立;西化特征出现;士商率先易服。
要素:政治生活的需要、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本题解析:
(1)据材料一“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饰有鸟兽的图案...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鸳鸯,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即可概括明代补子的特色。
(2)据材料二、三“在明代,人们把身子包得严严实实...不强调服饰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显得宽松...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反映在服饰式样上就显得开放、显露。在结构处理上,以立体裁剪为本,以求最大程度上的合体...”即可比较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式样与结构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思想方面主要是中国注重儒家伦理道德,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3)据材料四“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专做西式...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其表的含义是材料的直接信息,其里主要是从产生“表”特征的原因去分析概括。
(4)综合以上材料“补子就是明代官员常服和补服...饰有鸟兽的图案...在明代...在服饰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对于服饰崇尚显露人体之美...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即可总结出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要素。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顾炎武认为分封制的缺点是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缺点是中央集权的集权程度太高。其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