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04 08:33: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2分)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1)从17世纪至19世纪,欧洲历史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试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史实加以说明。(12分)
(2)完成中国近代化历程简表(4分)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化揭开新篇章。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述其表现。(6分)


参考答案:(1)政治上:欧洲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通过八部一系列法令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1分)
经济上: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是想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2分)世界市场逐步形成;(2分)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民主自由平等观念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准则,理性取代了愚昧和迷信;(3分)以经典理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形成。(1分)
(2)A.中体西用 B.洋务运动 C.社会制度? D.新文化运动。(每点1分,共4分)
(3)政治上,赶走列强,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经济上:实行五年计划;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入WTO,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第(1)问,,解答本问需要结合17世纪至19世纪的历史背景综合分析归纳,在回顾所学知识可得出: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上是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思想上为启蒙运动,民主思想与理性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形成;第(2)问,结合“1840—1895”、“地主阶级”可知A、B为“中体西用”和洋务运动;“1895—1927”、“先进知识分子”、“针对袁世凯”可知C、D为社会制度和新文化运动;第(3)问,由题干中“新中国成立后”可知本问主要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上面取得的成就及举措,需要结合史实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包容他者》一书中称“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同时指出:“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而不在于欧洲的民族自决意识,一个单一的欧洲民族在政治上是不存在的。”材料认为
A.欧盟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B.民族利益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C.欧洲一体化进程艰难
D.欧盟以尊重成员国利益为主要目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欧盟条约承认成员国的独立和主权,因此,欧盟有义务尊重每一个成员国的民族认同”体现了欧盟的多样性;从材料“未来欧洲联盟的合法性,在于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欧盟的统一性。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曾说:“实际上,全球化是早在我们共同的祖先在非洲大陆上就开始的,这是在五万年前就开始的活动。”这一观点实质上强调了
A.全球化与工业革命无关
B.全球化是以市场贸易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古老的人类活动
D.全球化是从非洲大陆开启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考查了商品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联系。A、D项违背史实。C项没有反映这一观点的实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贞观之治的出现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C.兴衰之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安徽某地进行“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用对手机用户发短信的形式进行了宣传。下列语句不可能出现在信息中的是?(?)
A.共同奋斗
B.共同繁荣发展
C.民族平等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共处理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没有关系。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