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8:27:25
1、判断题 “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材料表明当时利于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报刊
B.火车
C.轮船
D.电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说明是通讯工具,故电报符合题意,本题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历史知识理论》一书的序言指出:“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
B.历史研究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强调了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D.强调了历史事件的横向联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过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现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过去了”可以看出历史的价值在于对现实服务,否则无任何用处,故选C。A项错误,历史的过去性材料认为没有价值;B项错误,理论指导问题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横向联系说的是同一时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意思是: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体现了董仲舒的“君为臣纲”“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4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汉的影响。(6分)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参考答案:
(1)实行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4分)
(2)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推动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6分)
(3)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加强。(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体现核心思想为加强君主专制。法家思想顺应战国后期历史统一的发展潮流,得到新兴地主阶级采纳,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对秦的影响。
(2)材料考察董仲舒思想,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可以得出“君权神授”主张,实现“大一统”主张。董仲舒的主张得到当时汉武帝的采纳,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促进西汉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3)材料体现的是黄宗羲的主张,最后的总结“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可以得出材料三的核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根源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层面来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解放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有几次调整?这几次调整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①1953年至1956年对农业的改造,是解放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调整。
②从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调整。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再次调整。
区别:①三大改造时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后两次调整都是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的调整。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三大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适应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本题解析: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在解放后主要有三次。区别主要看是否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