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58:37
1、判断题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后,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有人认为7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处于对外开放的局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意。虽然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以后,中国同许多国家建交,但那只是表现在外交关系上,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与建交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没有多大交流并没有达到1978年以后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理解“对外开放”的真正含义,对外开放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交流,而当时主要体现在政治上打开国门,开始接受资本主义国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生产方式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应是( )
→→→→……
A.铁器文明
B.工业文明
C.电气文明
D.蒸汽文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以文明史观和近代史观考查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必然会代替手工劳动,而以使用机器为特征的工业文明也必将代替使用手工劳动的农业文明。故选B。A项是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D项说法错误,蒸汽机的使用是主要的成就,但是这隶属于工业文明方面。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材料一:《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白海军《2049年,相信中国》
参考答案:(1)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
(2)历史依据:1492年哥伦布远航发现美洲大陆,之后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开辟新航路,打破了各地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使整个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
(3)不同:作者的全球化着眼于世界各地政治和经济联系加强,而今天的全球化主要指在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4)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资本输出。对中国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西方学习;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无意间发现家里39件圣诞礼物中,标有“中国制造”的竟达25件。出于好奇,她和她的家庭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的生活,结果彻底打乱了—家人的正常生活。这一现象表明
A.中美经济存在极大互补性
B.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C.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美国经济地位已经衰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制造”的商品在美国大量出现,反映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开始尝试离开“中国制造”行为的失败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故选C。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主要说的是离开中国的产品的情况,并非中美经济互补性的问题。B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错误,进口中国的产品增多,并不能说明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只能说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地加深。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已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资本主义主导者全球化,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历史学者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对历史进行解读,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见仁见智,出现学术争鸣是很正常的现象,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学者引用相同的历史文献,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
B.历史文献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 ,是历史事实,结论不同的原因在于解释历史的角度不同
C.不同的学者引用相同的历史文献,得出不同的结论,当有一误
D.相同的历史文献,对于同一历史研究课题,不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学常识,材料中的内容是历史学者通过对不同材料的解读出现不同的结论是必然的,A是正确的B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