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23:00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阅读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人本主义之精神等全部构成了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大历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指出人物A、B、C分别是谁?A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什么? C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扩展”与“延长”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分)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政治观点?产生这种思想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A、B、C分别是孟子、荀子和孔子;A:施行仁政;C:“仁”(或“礼”)
(2)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融合在儒家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传“大一统”思想。
(3)政治观点: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本题解析:(1)第一问考查学生对三位儒家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根据图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思想进行判断,比较基础。第二问实际上就是进一步解读其核心思想。
(2)实际就是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的表现,基础知识的考查。
(3)第一问注意要求回答的是“政治观点”,需要从材料归纳,从材料可以看出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的危害。结合黄宗羲的观点不难回答出。第二问要注意一个观点“思想根源于经济”。
考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点评: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过程,是考查重点,考查的主要是形成过程,思想比较,给出新材料归纳思想(有时候是教材说没有明确提出的思想,让我们进一步立体了解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对于思想的全方位评价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中,不包括
A.主张工商皆本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
D.主张君主立宪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主张工商皆本、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均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而主张君主立宪则是直到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才有的政治思想观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人处事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会遭到报应”。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哪些传统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为人处事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浪费会遭到报应”体现了墨家崇尚节俭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正确选项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