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15:02
1、综合题 (18分)材料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6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大一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4分)(3)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6分)
(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2分)
本题解析:(1)主张:由材料一中的“天子受命于天”、“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可知是指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由“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可知主张大一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当时汉武帝时期适应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观点:由材料二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可以得出其观点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或宣扬封建纲常、封建道德规范)。目的:结合材料二中的“能使天下顺治”和中国所处的封建制时代可以知道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
(3)主张:由材料三中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可知李贽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原因: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明朝末年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其原因。
(4)材料中强调的是儒家的发展特点,通过所学我们可以分析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了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理学产生于宋代是因为魏晋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出儒学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①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②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③则占据了民间社会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④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①②③④分别是指( )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B.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能够区分儒道法墨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心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
B.程颐
C.王阳明
D.朱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是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强调“人欲”是“天理”产生的根本基础
②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互相包容
③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存的民生意识
④与统治阶级的“天理”有一定的差别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和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代理学。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①表述错误。其他②③④三项表述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意思相符。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代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4分)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3)材料三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2分)其本质目的何在?(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克己复礼(2分)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统治者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2分)
(2)不同: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君权神授)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2分)
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神秘)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家等学说。(2分)
(3)思想:以理性观、道德观、自然观治理天下和国家。(2分)目的: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宣传资产阶级启蒙思想。(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难度中等。考察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其实是百家争鸣的背景。第二问难度较大,考查董仲舒思想和朱熹理学,均是为维护君主专制,其差异与思想构成相关。第三问要结合材料中“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来归纳。启蒙思想家宣扬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之为武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考点 :儒家思想的演变和启蒙思想
点评 :本题难度为中等。启蒙运动期间的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和宗教特权,而儒家思想是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中国的文官制度能让下层阶级人民得以晋升为统治阶层。这些是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