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04 07:15: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臣平等。(任答三点就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不难直接概括得出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在: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实行德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与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从而两种思想主张的结局也呈现出不同。具体这样来认识:A.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从而他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B.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他的“大一统”、“儒学独尊”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同时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相关联,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诸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等;B.反映在艺术(书法和绘画)上: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等。
(3)根据材料四、五关键信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本问考查对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认识——批判继承儒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体上,黄宗羲竭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A.“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继承儒学,体现在:①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②主张保留君主制。 B.“新见”即批判儒学,体现在:①竭力反对君主专制;②主张君臣分治;③主张君臣平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人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C.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如何进人生活世界,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知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所以B正确;ACD没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1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1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1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主张回到过去,这样的人物有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还有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过去.
(2)根据材料二中“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张教化,另一方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结合所学可知,整个中国近代,中国人始终的坚持是救亡图存.关于中国探索的过程,本问较简单,主义深入的层次是先器物,后制度,再次思想.要依次列举出每个层次的史实,注意史实的表述上把任务和事件表述清楚即可.先后顺序不能错误,这是最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国家分裂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环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急遽大变革和大动荡时代,代表各种阶级利益的诸子百家学派纷纷涌现,他们从维护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纷纷提出自己变革社会的主张,彼此之间相互诘难,“百家争鸣”局面由此出现,所以答案选A,B项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C D两项是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李贽认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
A.是对君主权威发出的公开挑战
B.明确指出孔子论断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是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反映
D.是对理学传统观点的全面否定和抛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材料“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认为不要把孔学神化,要有自己的见解,是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反映,故选C;A项对君主权威发出的公开挑战说法错误,李贽是挑战孔子的权威,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